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05咸阳水利:30年辉煌润泽万民
2009-04-30
  咸阳市市委书记千军昌(前排左三)、市长庄长兴(左二),副 市长牛继鹏(前排左四)在咸阳市水利局局长杨宏章(左一)陪同下, 视察引石过渭工程净水厂施工情况      在建的引石过渭供水工程是利用石头河水库优质地表水为咸阳城 区、兴平市和武功县供水的跨区域调水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6.5亿 元。图为引石过渭倒虹工程施工现场   改革开放30年,咸阳水利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为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障。   防洪保安:筑起人民安全堤坝   咸阳有渭河、泾河等众多河流,建国后,全市各级十分重视对各 辖区河流进行治理防护,尤其是在沿岸人口密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 的渭河一线多次投入巨资和大量人力、物力,加大堤防工程建设和河 道综合治理,及时清除各类行洪障碍和违章建筑。1987年开始,连续 4年进行治渭清障大会战,1992年开始,进行渭河中游咸阳段防洪工 程建设,2003年实施渭河水毁堤防修复工程,这些,明显提高了渭河 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有效抵御了多次特大洪水的侵袭。 到2006年底,全市堤防工程长度已达179.02公里,保护人口62.83万 人,保护耕地19.3千公顷;其中渭河堤防工程长度137.93公里,保护 人口60.3万人,保护耕地17.29千公顷。   可贵的是,咸阳并没有就此止步。2003年,为提高城市品位,努 力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出发,咸阳经过两年 的努力,一个蓄水面积1860亩,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的咸阳湖呈现在 世人面前,它既做到了渭河治理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又为咸阳增添了 新的景观,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扩大浇灌:保障农田稳产高产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改革原有管理模式,深化水价改革,使工程 的配套程度、管理水平和灌溉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自20世纪90 年代后期陆续实施的灌区挖潜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国家大商粮基地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 目等,加快了全市灌区水利工程的整治改造力度,特别是泾惠渠、宝 鸡峡、羊毛湾三大重点灌区“两改一提高”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全 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持续增长。   到2006年,全市万亩以上灌区已达13处,水库66座,抽水站1601 处,配套机井22864眼,引水工程127处,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地表 水和地下水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相结合的农田灌 溉网络。有效实灌面积188.7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21.53千公顷, 粮食总产也由1977年的32.32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209.18万吨。    节水灌溉:让小水发挥大作用   1996年,咸阳在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安排了一批节水 增效重点示范县项目,同时在北部缺水地区实施集雨水窖工程。各级 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精心选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陆续建成了 一批起点高、技术新、效益好的节水示范项目和集雨水窑工程,目前 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35.91千公顷。据测算,已建节水灌溉工程水 的利用率一般可提高20%左右,粮食增产幅度普遍达到15%以上。在 北部缺水地区实施的集雨水窑工程,起到了“关键水”和“救命水” 的作用,开辟了在渭北旱塬兴水治旱的新途径。   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集雨水窑4.5万余眼(处), 蓄水容积近200万立方米,成为解决北部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促进当 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水利措施。    水土保持:沟壑平原生机盎然   咸阳山塬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五县及乾县、礼泉、 泾阳、三原北部塬区,重力侵蚀活跃,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后, 咸阳发动北部各县广大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政府 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 多渠道投入机制,开展了以重点水土流失区为主的大规模综合治理。 仅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咸阳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于1998年实施的 “世界银行贷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就完成1200多平方公里的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据测算,经过治理的重点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20世纪80年 代的2420.6吨/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吨/平方公里。到2006年,全市已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72.85千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159. 7千公顷,使咸阳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 显改善,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城乡供水:锅碗瓢盆里看民生   建国后,尽管咸阳各级在农村供水上做了大量工作,也花费了很 多心血,但到1982年,全市仍有105万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困难, 同时有7万余人地处氟中毒区。   改革开放后,按省水利水保厅提出的“人口密集区集中解决,严 重缺水区和重病区优先安排”的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原则,咸阳先后建 成一批标准较高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初步改变了部分农村缺水地区 群众的饮水困难。   “八五”期间,咸阳又兴建了一批集中农村供水工程,基本解决 了一些重点缺水村镇的用水困难。   1996年,咸阳多方筹资,建成了382处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饮水 工程和472处村级联饮供水工程。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2.2亿元,共建成和改造 各类供改水工程872处,解决了80.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高氟水问题。   2007年,咸阳市自来水公司向市水利局的移交,全市形成城乡供 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为了解决县城供水能力不足,基础供水设施差, 供水管网滞后于发展的局面,各县(市、区)采取开源节流扩网的办 法,积极开辟新的水源地,扩大供水能力,狠抓供水设施的挖潜配套 和扩容改造,实行水价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初步建立起“水源保障, 管网完善,水质优良,管理科学,服务规范,效益良好”的城市供水 体系,基本解决了县城居民用水紧张的局面。同时,为了缓解咸阳市 和兴平市、武功县地下水采补失调的矛盾,咸阳实施了引石过渭供水 工程,目前,倒虹项目已经完工,管线项目、净水厂项目正在加紧建 设,2009年建成通水。    水电建设:小电站作出大文章   咸阳地区泾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2.28万千瓦。建国后, 咸阳从1968年到1976年相继在泾河干流上建成3座小型水力发电站, 随后于1987年至2000年又陆续建成4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500千 瓦。   从1989年开始,永寿、淳化、彬县、礼泉和泾阳先后被国家列入 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名单,各相关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在 泾河干流和泾惠渠干渠上选点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强 化现场管理,确保了建设项目的按期完成。   2005年以来,咸阳积极规划实施泾阳县文泾水电站项目。该项目 总投资3.07亿元,年发电量1.84亿度,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    渔业生产:丰富了居民菜篮子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的水产养殖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 成熟和规范得到快速发展,广大群众自发利用荒滩、荒地和荒水筑塘 养鱼的热情不断高涨,许多个体鱼塘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初,咸阳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71万元,同时配套资 金535万元,先后在兴平、武功和咸阳市渭河沿岸兴建了一批商品鱼 基地,养殖水面达到4500亩,为全市渔业大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 件。截至2006年,全市养殖水面已达2.9万亩,当年水产品总量达到8 100吨,是1977年206.8吨的39倍。    资源管理:规范中求得大发展   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颁布后,咸阳于19 92年试行了《咸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2000年 元月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随着各县(市、区)水资源管理机构 的设立和城市水资源管辖权由城建部门向水利部门移交,全市改变了 原有部门分割、多龙头治水的混乱局面,基本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 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九五”开始,咸阳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在基础工 作、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和水事执法等 各方面开始迈上新台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针对咸阳城区地下水 采补失调,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咸阳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采 取对策,从2002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关闭超采区域内的自备水源井。 截至2007年,共关闭相关企业自备水源井135眼,基本控制了咸阳城 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局面。   咸阳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还进一步加大了对高耗水行业的用水 管理,加强计划用水工作,并采用技改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005年,咸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下降到32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到53%,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科技应用:创新凸显智慧火花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水利部门始终把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和转化 普及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乾县、永寿等地研究推广的辐射井和水平 钻实用技术,80年代小道口水库的“死库复活”技术,黑松林水库的 “高渠拉沙、引浑淤灌”等水库泥沙处理新技术等,都是当年在全省 水利建设中的突破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市各级水行 政主管部门加强了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广 泛采用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节水高效灌溉技术、灌区方田建设技术等, 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和U型渠道标准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广泛推广 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技术,恢复生态良性发展;在渔业生产中,普遍推 广高效精养和网箱养殖技术;在勘测设计中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 全面应用;在防洪保安上,建立了现代通讯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 统,做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同时,在水库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 和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长足进展。   (李咏民)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