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4统筹城乡改革 实现新的突破
2009-04-30
——二论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 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到2020年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机制基本建立的基本目标。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定,是基于对“三 农”问题的准确把握,基于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科学判断,基于对农村 未来美好图景的全面描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对 于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进一步推进农 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 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十分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包括我省广大农村 在内的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这也 使城市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三中 全会明确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力争彻底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顺应时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合乎 8亿农民的期待,表明我们党在新阶段全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局 面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 本动力,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 战略。对我省而言,要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要求,坚持以 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夯实基础。   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根 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着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 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村防灾减灾 能力,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在农 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 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 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努力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前进。   当前,全省党员干部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 习是基础,实践是关键。陕西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 统筹城乡改革上下功夫,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 的部署和要求,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 实把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加速破除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我 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