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四川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四川高院报告称受歧视等致新生代农民工易犯罪--中图社
2011-03-18

  四川省高院发布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研究报告

  受歧视等致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易犯罪

  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占到所有1.5亿农民工[NongMinGong]的60%,大约有1亿人。四川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以侵财型犯罪为主,盗窃罪、抢劫罪两类犯罪占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的比例为49.57%。受到歧视等四种因素导致犯罪多发。

  这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心理分析与犯罪研究的调研报告》中披露的数据。

  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主要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户籍身份为农民的进城务工人员。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要么是跟随父母一辈的农民工[NongMinGong]进城而驻扎于城市,要么是在农村成长而进城求职谋生。

  男性犯罪分子逾九成

  “我以为抢这点钱不算犯罪。”一名“90后”农民工[NongMinGong]在四川省内江市抢劫被抓后这样说。2010年5月4日20时许,包括这名“90后”在内的3名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因无钱上网,采用持刀威胁、搜身的方法,抢走两名中学生现金90元,并将赃款挥霍。

  报告称,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抢劫罪为代表的暴力型犯罪中,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占据较大数量。2009年,四川省审结的故意杀人案中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比例高达40.75%。

  侵财型犯罪也是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的一大特点。2008年,四川共审结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盗窃罪1800余件,抢劫罪近千件,两类犯罪总数超过当年全省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的一半。

  2009年,这两类犯罪则占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的比例为49.57%。

  报告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男性、低学历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占较大比重,未成年人犯罪值得重视。据统计,2009年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分子中,男性占94.49%,具专科以上学历者不足1%。

  多因素导致犯罪易发

  总体上看,有四方面原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犯罪易发。

  工作强度高工资收入低。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绝大多数从事农林牧渔业等劳动,这些行业的工资往往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往往引发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对社会的仇视心理。

  法制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的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并不了解自己所实施行为的性质,错误地认为不构成犯罪。

  福利保障差。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由于未能在城市落户,因此不能享受所在城市对社会救济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极易造成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的心理失衡而引发犯罪。

  受到歧视。有的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因受到社会歧视,从而引发他们对所在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缺失。此外,新生代农民工[NongMinGong]所在单位和社区未能履行有效的疏导、劝解、宣传、防范等综合性功能,对一些本可能化解的犯罪倾向未能及时消解,从而演变为犯罪。

  据《法制日报》报道

(编辑:SN021)
     相关链接
    ·四川眉山市近千名干部职工扫大街--中图社
    ·四川高院报告称受歧视等致新生代农民工易犯
    ·成都引进日本地震破拆工具 废墟救人时间省
    ·四川落网毒枭叫嚣欲出资千万以获保释--中国
    ·四川青川与甘肃文县交界发生3.6级地震--中
    ·四川南充发生山火2小时后被扑灭--中图社
    ·专家称日本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沿海水域(图)
    ·抗战时期成都大轰炸受害者为日本募捐
    ·成都20日起新增5对动车到南充平均每小时一
    ·男子冒充大款设裸聊陷阱敲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