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洋楼文化”——洋气恰是天津多元文化的表征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座历史名城诱人的魅力,首先来自其独有的建筑美。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现。天津千百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万态,争奇斗艳。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外地朋友首次来天津观光,从天津站下车,过了解放桥,鳞次栉比的外来建筑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恍如置身欧陆。天津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九国租界”洋楼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始走向近代化——邮政、电报、电话、医院、公园、报纸、煤气、电力、自来水、电车、体育场、游泳池、电影院等现代设施及文体场所纷纷涌现。
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时,也揭开了向城市近代化艰难转型过渡的序幕。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为封闭滞后的老城区如何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打开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样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楼文化把西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股脑地带进天津,对天津年青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来的西方文化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复摩荡之中,逐渐适应,历经磨合,渐趋交融。因此,小洋楼文化成为中国年青一代向西方文化观摩学习的窗口。近现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艺家,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楼里度过的。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小洋楼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开,其势亦如大潮涌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业体系、商贸格局、金融市场、市政管理和文化结构等五大体系相继形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跃升为中国北方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象征,或山川风物,或人文盛景,无论哪一种,一定是独特的——独特的来历,独特的形状,独特的韵味。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小洋楼,便是天津的象征之一。
历史留给天津一千多幢样式各异的小洋楼,天津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标签即源于此。这千余座小洋楼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海河两岸,百年前,这里是大大小小的九国租界。
这些小洋楼按照用途分为三类:公用、民用和商用。民居部分主要集中在和平区五大道(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河北区意式风情区和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它们的主人除西方人外,大多是清廷皇亲遗老,北洋政府时期的总统、总长、督军以及巨商富贾、大家红角。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楼里的故事更添了一丝悬念的味道。百年中国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楼。小洋楼是一位中华民国史的导游。归隐的静寂,思潮的预热,丰美的物象,深邃的杂糅能够在里面一一找到对应物。世界罕见的天津小洋楼建筑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斓记下,沧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