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加快迹象。尽管进入海外市场可用设立分行及收购海外银行两种方式,但一些银行越来越依赖并购,以便尽早形成经营规模。而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进程中,香港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中资银行海外经营中心,经营范围扩展至投行等综合业务。
为避免重蹈日本银行业国际化覆辙,中资银行应选择正确的市场策略,把拓展重点放在新兴市场,香港作为新兴市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银行「走出去」首站的最佳选择。未来中资银行收购香港本地银行时则要注意出价合理、经营规范等原则。
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内涵式的扩张,即设立本银行的海外分支行,或升级原有的营业网络,如将分行改为子银行等;另一条是外延式的扩张,即通过并购将海外银行纳为附属机构。中资银行在进行海外扩张时,一般同时采纳上述两种策略。
开设子行或分支行明显加快
近年中资银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开设子行或分支行明显加快。工商银行自1993年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行后的十多年内,陆续在亚欧各地开设分行,2006年底上市后又新开8家分行,并在英国、中东、俄罗斯及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中国银行2007年以后以海外分支行形式出现的新的营业机构有8个,并在英国、爱尔兰及瑞士设立子行。
中资银行之所以能加快在海外设立子行及分支行,除受到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推动外,亦受金融海啸后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资金转持欢迎态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影响。美国自2008年底以来连续批准了工行、建行及招行在纽约开设分行的请求,使中国在该地的分行达到5家。另外,英国政府公开表示欢迎中国投资,中东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资银行积极招商,都吸引中资银行加快在海外设点。
相比开设分支机构,中资银行以并购方式扩展海外市场的步伐走得更快。早期中资银行收购海外银行的例子并不多见,1986年香港嘉华银行和友联银行分别被中信公司和招商局收购,但注资原因并非是为了拓展海外银行业务,而且收购者亦非内地商业银行。2000年工商银行从招商局手中收购友联银行,才算得上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战的开始。
香港作为「走出去」跳板
纵观近年来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进程,香港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海外并购战的初期阶段,各家银行均以香港为「走出去」的跳板及重要的试验场。
香港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是中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各大商业银行均以不同形式出现,并是它们海外营业网点最多、资产最大、业务最全的主要市场。而在香港市场上中资银行亦达到相当规模。以中银香港为例,2008年底资产总值为1.15万亿港元,约占整个集团的一成五,拥有270多个分支行,为香港营业网点最多的零售银行,存贷款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4%及13%,名列各家银行前列。5家中资银行进入香港资产总值最大的12家银行,除中银香港外,工银亚洲排在第7位,永隆排在第8位。
另外一个重要性体现在盈利贡献上。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蕴藏较大风险,失败者比比皆是,有些海外分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商业银行尽早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取得良好的业绩表现,对未来进一步实施该项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资银行把海外业务重点放在香港市场,至今未出现明显失误,而且已为集团带来了一定的回报,增强了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且不说历史上中银香港及交通银行为母行作出的贡献,就以作为新入市者的工银亚洲、建银亚洲来说,2007年税前盈利分别为20亿及6亿港元,即使在金融海啸对香港银行业造成重大打击的2008年,仍录得不俗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