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于近日不采用勾地机制拍卖政府土地,这是特区政府6年来主动推出地块拍卖,标志着对“勾地制度”的调整,借此机会,舆论也普遍呼吁政府应该废除该制度;与此同时,内地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却逐步引入该政策,媒体称赞,该政策有利于平抑房价。
“他们搞错了,这套制度不是用来压抑楼价的,这套政策是政府1997年为了稳定不断下滑的楼市推出的政策,现在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市况已经不同了。”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近日,是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四月份宣布启动非定期出售土地机制以来首次卖地,这意味着一统香港土地拍卖数年的“勾地制度”的地位受到撼动,主动卖地再次进入楼市扮演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以前每年都推出土地,政府在每个财政年度开始时都会事先公布该财政年度有几次地拍卖,到时候不管市况好不好都会有土地拍卖”,中原地产研究部联席董事黄良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该制度。
众所周知,1997年金融危机袭港,楼市泡沫破灭。“97年楼价狂跌,但是政府还是定期卖地。”黄良升介绍,土地的大量涌入,让房价一跌再跌。
1998年,特区政府暂停卖地九个月,可惜楼市持续下滑;2002年,政府决定无限期停止定期卖地;2004年政府全面采用“勾地机制”,放弃昔日主要土地供应者角色。
但随着市况回暖,楼价高企不下的时候,“勾地制度”被民众视为托高房价的利器。“勾地制度最大的后遗症,导致供应少,土地价格会上升。”黄良升指出。
翻阅特区政府最近几年推出的土地拍卖纪录,数量低得惊人。2006至2007的财政年度,政府推出的土地总数为7.3公顷;2007至2008财政年度,推出的土地总量为10.61公顷;2008至2009财政年度更低,仅得0.019公顷。
“勾地前政府会定下一个底价,开发商向政府递交意向价格,至少要达到政府底价的八折,地块才可以被‘勾出’,即土地才可以进入市场拍卖。”黄良升介绍,因为勾地时政府并不公布底价,屡屡勾地失败,所以能够拍卖的土地极少。
近日,特区政府再次采用“隐退”市场6年的“主动卖地”后,“废止”呼声再次高涨。
有媒体直接用“勾地机制可以休矣”做标题,更有媒体指“勾地”是谎言,主流财经媒体更是呼吁政府“定期卖地莫再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