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藏林芝地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2009-07-17

  被誉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资源等优势,依靠这些优势,林芝地区坚持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了农牧业经济由种养业主导型向特色主导型转变,“特色富民战略”使农牧民得到了实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芝地区农牧局局长王杰介绍,通过“以县为重点、以乡为连片、以村为集中、以户为专业”的模式,林芝地区建成了既有特色优势和品质优势,又有规模优势的“八大产业带”,其中包括藏猪、藏鸡特色养殖业带,藏药材种植产业带,优质水果产业带,林下资源采集加工产业带,奶牛养殖产业带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芝的特色农牧业从2003年起步,2005年后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9个特色产业专业乡镇和34个特色产业专业村。仅特色养殖业一项,就辐射带动农户3285户,使1.5万人受益,实现纯收入227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达1489元。”王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2004年以来,林芝地区共实施各类特色产业项目39个,国家总投资达8400万元,受益人数达5.1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芝地区的特色产业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底,粮食产量达8.2万吨、藏猪养殖规模达35万头、藏鸡养殖规模达46万只,农牧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5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的久巴村,村民达娃正在自家不到一亩地的温室大棚里忙碌着。2008年9月,林芝县农牧局从成都双流草莓基地引进了草莓,免费提供给农户,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达娃对记者说,她家的大棚以前种白菜、青椒、萝卜等蔬菜,一个月收入1000元左右,种了草莓后,每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久巴村还成立了林芝地区的第一个草莓合作社,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安排和指导草莓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像这样的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在林芝地区已有34家,主要涉及藏猪藏鸡养殖、辣椒种植加工、水果蔬菜种植等,成员有1.03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农合组织在提高林芝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速度、提升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创立林芝地区特色农畜产品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组织有效地组合、分配了生产要素,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市场风险,使农牧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王杰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芝地区还建立了“公司+经纪人(协会)+农户”的基地联建机制,以规模效益带动农户的土地入股联营,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此外,林芝地区在最近3年已经累计举办了870多期各类培训班,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使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了60%,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35%,并初步形成了一支干部、技术人员和农牧民三结合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此同时,林芝地区已经拥有察隅县粮油加工厂、波密县嘎瓦龙林业有限公司等14家地区级龙头企业,“嘎玛水果”“雪域圣果”等品牌已经成为西藏的知名品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杰说,林芝地区一直努力打好特色、质量和环保这三张王牌,力争创建林芝品牌、发展西藏品牌、打造中国品牌,把林芝地区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相关链接
    ·西藏3年内拟建100家“职工书屋”
    ·西藏历史 《新闻简讯》清楚记载
    ·个体参保人员 养老保险今年月交580元
    ·西藏首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立
    ·旧西藏统治者是西藏文化的保护者还是破坏者
    ·西藏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综述
    ·西藏名牌榜 消费者说了算
    ·山南农牧民积极投身春耕备耕活动
    ·西藏农业的变迁
    ·“牛”劲十足闯市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