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经常说:“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服务群众,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科技、市场、生产、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既要坚持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也要多办、常办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贴心小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话不仅铭刻在那曲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也让农牧民群众深深受益和感动。通过各级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那曲地区近年来排民难、解民忧所做“大事”、“小事”,一件一件都被地区百姓所赞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兜底工程”夯实民生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曲地区是一个纯牧业大地区,传统牧业生产状态、生产方式沿袭了上千年。自然灾害频繁,抗御灾害能力低下,以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畜牧业,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利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此,那曲地区充分考虑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重点从畜牧业防抗灾体系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切实做好“兜底工程”。特别是今年来,那曲地区以大力实施牲畜“温饱工程”为重点,以推进畜圈暖棚和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建立防减灾专项基金为保障,以做好地县救灾仓库建设和群众自身物资储备为抓手,积极与自治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防减灾体系建设追加项目早日立项实施。同时,地区财政今年将安排350万元用于防抗灾工作和处置突发性事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穿衣吃饭,以前都盼着老天,结果却让人心寒。现在好了,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生活也有了保障和盼头!”经历过雪灾的班戈县普堡镇牧民穷达深有感触地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百姓致富渠道越来越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期以来,那曲地区牧民大多以牧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销售,许多牧民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很低。“靠天养牧,牧多则富”是牧民们的传统观念,大多数牧民不知道专业化养殖,不知道产业化经营,不是以现金收入而是以牛羊拥有量来判断收入的高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此,那曲地区积极引导牧民走出牧场走向市场,以畜牧业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动畜牧产品深加工。目前,总投资1016万元的那曲、安多等四县铁路沿线牦牛育肥带项目、尼玛西部绒山羊扩繁基地、安多多玛绵羊育肥场等项目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国家投资、牧民入股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目前,那曲地区已建立牦牛育肥点13个,参股牧民达210户。 tujian.org
深加工和产业化的示范效应大大提高了牧民闯市场的积极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就拿那曲县来说,原来鲜奶由牧民自行加工,每10斤价值22元,而经过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深加工后,每10斤价值达到110元,在市场引导下,那曲县牧民积极加入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加工奶制品合作组织已由去年的11家发展到近20家。两年来,加入合作组织的牧户户均净增收2000余元。尝到甜头的那曲县古露镇牧民扎西平措说:“这就是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的结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涓涓细流”群众深感情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那曲地区在做好民生工作上有其特有的方式方法。除了日常工作外,那曲地区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利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契机,带着感情为农牧民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用真情关心群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月16日本是周末,一大早,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驱车来到聂荣县桑荣乡,踏着皑皑白雪,迎着刺骨寒风,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实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了解到曲英一家还住着茅草房子,家境十分困难时,边巴扎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对陪同的县乡党委、政府负责同志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生活困难的群众一定要真诚关心、真情帮扶,既要注重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更要注重扶本扶智,帮助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真正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使广大群众知道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随后,他还叮嘱随行的人员一定要解决好曲英一家的实际困难。 tujian.org
据统计,今年以来,那曲地区各级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共计3000余件,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受农牧民群众欢迎。聂荣县桑荣乡群众这样评价:“自从干部到我们村里来后,路上绊脚的石头都少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啊,关注民生,不仅仅要从大事抓起,我们还要坚持大事小事一起抓,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我们都要抓。那曲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这样,从细微处把温暖带给了广大农牧民群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