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新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疆塔河断面首报重度水质污染 鱼类大量死亡
2009-04-30
 四月初,阿克苏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一份监测报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该站对多浪河、塔里木河取水点6个断面的监测显示:塔里木河的阿拉尔、兵团农一师14团断面为重度污染水质标准;沙雅断面为中度污染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   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上源有三条河流:阿克苏河源出天山,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源出喀喇昆仑山,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东流到铁干里克(尉犁县东南)为中游,下游折向东南注入台特玛湖。   塔里木河流域内分布着5个地州、27个县市、兵团4个师局、55个农牧团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流域人口780万人,约占全疆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流域内有灌溉面积1735万亩,积聚着全疆主要的石油、粮食、棉花、瓜果、畜牧业等生产基地。   塔里木河是如何受到受到污染的,污染的程度有多严重?在第37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记者在塔里木河两岸的农一师5个团场所在的河段,对塔河污染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河水泛黄 鱼类大批死亡      4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阿拉尔市至农一师十二团之间的塔里木河畔。   处于干旱期的塔里木河,最窄处只有十几米宽。河面上,有一种黄色泛着白沫的物质顺着水流漂移着。记者俯身掬起一捧河水,河水顺着指缝泻去,留下一层泛着腥臭味的淡黄色液体,黏在掌指间,洗之不去。   守桥已20多年的李建国(化名)老人李建国说,去年夏季,塔里木河发生了惊人的一幕:白花花翻着白肚的鱼从上游漂流而下,有的被河水卷到岸边,最长的达半米,重达十几公斤。 死鱼引得附近群众争相打捞,有的一天能捞上七八十公斤。结果吃了鱼后很多人住进了医院。   后经医院、环保部门鉴定,这些住进了医院的村民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中毒,死鱼含有氟化物、氯化物等危害物质,会在人体形成潜伏期,或直接导致人出现病、残等现象。   水鸟匿迹 牧民远处拉水      站在14团以北河段的河堤上放眼望去,大部分河床裸露着,只有紧靠岸边的河湾里,可以看到宽约30米的河水向东缓缓流去。   但是,如此稀少的河水却依旧浑浊不堪。一团团黄褐色的污染物挟着油腻的泡沫在河面上翻卷着,散发出的阵阵腥臭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在河堤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竟然没见到一只飞鸟。   居住在河畔快60年、靠牧羊为生的赛依提·艾合曼老人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人过去几十年来喝的都是塔里木河里的水,那时,冬季和春季的河水很干净,夏天和秋天则比较浑,但澄一澄就可以喝了。可这几年,由于河流被污染,河水也没办法喝了。他们一家只好天天赶着毛驴车到离家5公里外的一个连队拉水吃。   农业排水 造成盐碱污染   自治区水文监测直属单位、阿克苏水文水质勘测局水情科科长段建军说,由于南疆地处农业垦区,土地含盐碱量大,冬、春季节土壤含水量小,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这是塔里木河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   阿克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工作人员说,他们监测的八大农田排水渠之一的阿瓦提总排干渠的水就被排到了塔里木河。今年的1到3月份,经对流经阿克苏及农一师的塔里木河的水质监测表明,水成分中的含盐碱量等已超出了农田灌溉标准,化肥类化学物质的主要污染物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等排入塔里木河后污染了水质。   治理塔里木河水质污染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合理排放和利用农业排水。   目前,塔河断面首报的重度水质污染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环保、水利和水文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解决方案正在酝酿中。
     相关链接
    ·“中国葡萄之乡”吐鲁番为自产葡萄贴上原产
    ·抗震救灾附捐邮票在新疆发行
    ·新疆文化工作者情系灾区
    ·新疆书画界义拍名家书画43万善款捐灾区
    ·新疆抗震募捐明信片周六乌鲁木齐首发
    ·首届新疆舞蹈节进入倒计时
    ·《张昆元摄影作品选》画册出版
    ·郎朗激情奉献乌鲁木齐市观众
    ·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筹备就绪
    ·新疆环保系统举办第三届青年环保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