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东桑西移”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产业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06年以来,我省把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其作为继烟草、甘蔗、茶叶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工程实施3年多来,我省创出了“龙头企业 基地 桑农”的新模式,桑园面积已发展到130多万亩,跃居全国10大蚕桑基地省之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自去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茧丝绸价格下滑50%,外向依赖程度高的中国蚕桑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应对?桑农又在想什么?引进的龙头企业怎么办?对此,本报记者深入职能部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科研院所,采写了“东桑西移·云南怎么承接?”系列报道,今天刊登第一篇《四次栽桑为何三次挖?》,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茧丝绸产业又面临一个拐点,一些地方少数桑农已经出现挖桑迹象。”谈起云南茧丝绸产业,省商业厅市场流通处副处长郭玉昆忧心忡忡。据介绍,云南栽桑养蚕历经坎坷,仅新中国成立以来,4次大面积栽桑就有着三次挖桑的惨痛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消退,外向依赖度高的云南茧丝绸产业将如何发展?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刚刚发展起来的第四次栽桑是否又面临挖桑的危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