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供需不平衡、就业结构失衡、择业及创业理念滞后、政策不配套等实际问题,使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就业主体积极性不高,等待观望缺乏主动性”是各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共同困惑。据部分高校对今年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8.5%的学生就业倾向于专业对口,87.9%的学生更倾向于国企、学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强的工作。倾向民企和私企的学生只有12.1%。调查表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仍然任重道远。受上述择业观念影响,对学校千方百计牵线搭桥提供的就业岗位,部分毕业生并不珍惜,让许多热心搭桥牵线的老师很难办。有的企业带来创业计划,请毕业生加盟,但“有想法的多,实际参与的不多”。“毕业生就业,学校和老师比学生还急”,已成为许多高校和教师的共同感受。面对年复一年毕业生人数增多和就业岗位增量不多的局面,高校对承担毕业生就业责任过重感到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近年来国家和我省都千方百计开辟不同类型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先后实施了多个项目。然而,由于部分项目尤其是新推出的项目往往在时间上与高校毕业学子择业期不同步,或是较为滞后,也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前期等待观望,后期又准备不充分等矛盾。部分学校建议,将我省公务员考试时间调整到每年4月份,改变因8月份考试,部分学生为备考“有业不就”,因结果失利又失去就业机会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学生创业缺乏“一体化”整体联动机制。面对今年特殊的就业形势,省政府去年底就制定出台了鼓励以创业促就业的相关政策,并拨出1亿元作为创业就业培训经费,开展创业培训,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项政策普遍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但据部分高校反映,由于创业培训政策的实施存在行业管理的模式,没有与目前高校自身开展的相关工作衔接,以致开展相关培训缺乏积极性和经费保障。为保证我省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创业促就业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许多学校建议统筹协调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金融、税务等机构,建立透明规范、公平统一的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拟创业大学毕业生的信息、项目推介、咨询和跟踪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善就业见习基地运作模式,是部分高校的建议。据调研分析,目前高校和毕业生对就业见习积极性不高。一是见习时间为毕业生离校后,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毕业生参与见习;二是因见习岗位与未就业毕业生的所学专业、个人愿望有所差距,学生不愿参与;三是见习时间与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类上岗考试重合,毕业生难以兼顾;四是担心见习期满后,不能或不愿与单位签约。为此,一些学校建议由省政府统筹,在省内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使参加就业见习的学生具有较多的专业平台和岗位,实现见习基地与毕业生的互利共赢。同时,因校制宜、因见习岗位制宜,将见习与学校实习结合起来,使见习成为就业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除高校自身还需要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就业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外,社会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起相对科学的长效机制,将是治标又治本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罗 霞(云南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