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有感情、有生命的响声是动人心魄的。”如果说《云南映象》是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那么作为姐妹篇的《云南的响声》则赋予了这张名片更鲜活的生命。昨晚,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在云南艺术学院试验剧场隆重首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杨丽萍带来生死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阔别家乡舞台5年的杨丽萍无疑是昨晚最吸引观众的看点。作为舞蹈家,表现自己身体和韵律之美是理所当然的,但杨丽萍这次不惜大改优美灵动形象,表现的是即将生产的孕妇。能想象杨丽萍扮演的孕妇是什么样子吗?当然是意外的动人之美。在首场《催生》中,舞台正中一棵参天大树,盘根错节,大树根部一扇生命之门徐徐打开。一身蓝装的杨丽萍挺着肚子,沿着一条用鼓铺成的路,朝祭坛走去。当演员们用手轻轻拍打着鼓面,发出类似胎音一样节奏急促的心跳声时,杨丽萍灵动的身形伴随着有力的节奏诠释出了一个为生命而使尽最后一丝力气的孕妇。同以往的演出不同,观众们并没有因为精彩舞蹈而发出阵阵掌声,相反,谁也不愿意打断这孕育生命的鼓点。直到最后一刻,当男人举起了那个婴儿时,掌声才像潮水一般蔓延开来。“娘奔死,儿奔生”,杨丽萍用舞蹈和鼓点表现了生命和生产这样人类最原始却是生命最根本的主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尾呼应,美不胜收!如果说开场时的杨丽萍身扮孕妇,是用矜持震慑了全场的话,那么在结尾处披头散发,踩着祥云鼓“飘”出来的她则是用惊艳打动了观众。整个舞台上陷入狂欢之时,杨丽萍的惊鸿一瞥,恰到好处却又不失张力,这种强悍的艺术感召力和生命力,是她以往的作品中不曾出现过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响声不是乐器胜乐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你见过全身长满葫芦还吹着葫芦丝的人吗?你见过谁家的女孩手脚并用拉的却是一把只有一根弦的乐器吗?你见过两个人同时吹奏一根新鲜的长竹子还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吗?除了这些,你还能想象用簸箕和稻谷创造雨景吗?别不信,这些都是《云南的响声》的真实再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单纯把这样一台演出认为是云南民族民间乐器的大展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这样一场看似随性却构思精巧的演出中,不是乐器的东西胜似乐器。几个男人把手中的竹片舞得像一个飞速旋转的车轮一样,发出一阵阵风声;而女人们捧起的麦子,从双手间漏下,落到簸箕里,则发出由小到大的雨声。凡是会响的早就响起来了,凡是能响的也都响了,凡是不会响的也被弄响了!只要是可以拿在手里,含在嘴里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乐器。演员们把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甚至手里的镰刀锄头,家里的坛坛罐罐,石磨水车,都弄出了“雀神怪鸟”的声音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中那段让人感受至深的佤族独弦琴《蝗虫翻山》,曲调诙谐幽默,意境形象生动,巧的是这段来自田间地头人们口口相传的旋律竟然与世界名曲《野蜂飞舞》不谋而合。更令人叫绝的是,《蝗虫翻山》所采用的乐器是古老的佤族独弦琴,相比《野蜂飞舞》所用的小提琴更难演奏数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舞台上的稻谷用了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晚的演出,很多观众都用了“美”和“震撼”来概括。其实这种“震撼”既有视听带来的感官刺激,更多则是来自于对强悍生命的敬仰。绚丽的歌舞,华美的服装在现代化的灯光、舞美中交相辉映,共同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华美神秘的视觉空间。开场时,舞台上近十米高的参天大树,最大的需要四五个人合抱的巨鼓,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神秘的藏钵、长满绿叶的竹子、挂在指间的牛多锣、形似葫芦笙的帽子,乃至背景中像大腿一样的山脉无一不是孕育着生命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色彩斑斓的《公老虎和母老虎》,气势恢宏的《醉鼓》,无一不让观众们目不暇接,据了解,在《太阳雨》一场中所用的道具仅“谷子”就多达3吨。在这场视听盛宴中,观众们不仅看到了许多来自云南田间地头的民俗、文化,更了解到了很多神秘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同一幅浓缩了的云南特色风情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晚,《云南的响声》还将在云南艺术学院试验剧场进行第二场演出,随后这台承载着本土观众期望的演出将开始全国巡演。记者 解非/文 (春城晚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