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重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薄熙来:“把重庆建成全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2009-04-28
“古人心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呢?——盖房子。”“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21日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会上纵古论今,引用大量经典诠释“宜居”内涵,并提出“将重庆建成全国最宜居城市之一”的目标。  “要让居者有其屋”  “从巢居、穴居到定居,”薄熙来首先从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讲起,他说:“定居就意味着要建造房屋,而‘住有所居’一直被古人所关注,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宅经》就提出了‘宅者人之本’的理念,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祈愿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指的也是住有所居。”  讲了古代,薄熙来又说到近代。他说,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5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建设“宜居重庆”首先是要解决广大群众有房居住的问题,而建设“宜居重庆”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带动就业的重要推手。因此,建设“宜居重庆”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一项重大战略。  “要让居者更舒适、更开心”  在讲完建设“宜居重庆”的重要性后,薄熙来又用大量数据和事例,阐明了建设“宜居重庆”不光是“住有所居”,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居者更舒适、更开心”的道理。  薄熙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历史性的进步。重庆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此功不可没。但重庆目前仍然存在楼宇过密、危旧房和城中村比例较大、污水处理率较低、空气质量及农村房屋质量较差等诸多问题,离“宜居”的目标还很远,因此,建设“宜居重庆”、改善城市环境的空间还很大。  “国外如新加坡、伦敦、旧金山,国内如成都、杭州等,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薄熙来对上述宜居城市的绿意和品位赞赏有加:“宜居,不仅关乎民生,更是城市的一种品位和软实力,良好的生活环境,已成为一个城市汇集资源、要素和人才的聚宝盆。”  在薄熙来看来,居住环境不仅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基石,“开放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城市形象,哪里宜居指数高,哪里就容易招揽人才,资金、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也会被强烈地吸附过来,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  建设“5个重庆”是以人为本、开放之基、发展后劲  “宜居有四要素,建设‘宜居重庆’重点要抓好住房品质、配套和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三大领域。”支招“宜居重庆”如何建设后,薄熙来特别强调,打造“宜居重庆”还要做到城乡、贫富、内外及老少四个统筹。  “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多达460多万,老年人口总数在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一,建设‘宜居重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宜居重庆’建设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通过连续几年的艰苦努力,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早日住上房子,也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薄熙来说。  今天的“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重庆市“5个重庆”建设已全部推出。薄熙来最后强调,“5个重庆”建设都是以人为本为老百姓办实事、都是立足于建设开放高地、都是重庆未来的发展后劲,因此,作为“5个重庆”建设责任主体的各个区县务必自加压力,精心谋划,高标准的推动“5个重庆”建设。(魏星)
       相关链接
      ·重庆市用自动相机监测生态 首现野生“四不
      ·少年13年粒米未进生命垂危 嘱父母捐出器官(
      ·重庆71岁老翁迎娶96岁老太 敬老院中产情愫(
      ·窃贼盗得140万元巨款吓呆 分赃后相约永不联
      ·重庆江北嘴将建500米西部第一高楼国际金融
      ·重庆确定开征高档商品房房产税
      ·宾客因受冰雪阻拦 新人10桌酒席被迫分为三
      ·重庆当选中国最幸福城市 唱红打黑均是当选
      ·重庆政协副主席当猪倌 投22.8亿元巨资养猪(
      ·父母为去世儿立“电脑”墓碑 键盘鼠标齐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