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重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李岚清再来重庆 讲篆刻说改革 举办篆刻艺术展
2009-04-28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71岁重拾旧趣,潜心治印,短短5年间创作400多方。篆刻不仅让李岚清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更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

从研习古玺到信念格言,从生肖篆刻到生活情怀,从幽默趣味到缅怀大师……每一方印章后面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岚清结合一方方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印章,详尽介绍了他从事篆刻艺术的初衷、感悟和心得。生动的讲述和幽默的言辞激起了全场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听众们都感受到篆刻原来如此有魅力。

以刀代笔,以石言志。李岚清用两方朱文和白文的“石言志”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不仅可以用它来健脑,也可以通过它来言美、言志、言情、言事、言趣。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李岚清精心创作的“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两方印章,反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炽烈的热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两方印章,则表达了李岚清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片深情,体现了他“游心印外”的赤子情怀。

李岚清谈到,篆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能够充分发挥中国象形文字的特点,既可以通过字意表达,也可以通过字意和字形相结合来表达。而篆刻要成为大众的艺术,不断传承发展,必须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谈《突围》,忆改革开放艰辛历程

在讲座中,李岚清还介绍了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的新著《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李岚清以自己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重大事件。

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率先利用外资,实施外贸体制改革……李岚清用他的亲身经历,生动再现了国门初开的岁月,很多史料属首次披露,有的还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鲜活。李岚清表示,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我们改革开放的艰辛和伟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伟业。

讲座中,李岚清还透露重庆的汽车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辆吉普车是在重庆生产的,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庆祝大典,1984年长安汽车集团与日本的铃木汽车签订了合同,汽车行业对外开放跟外国合作也是第一,迈出了中国微型汽车的第一步。

“当时中国汽车行业走弯路就是发展大马力、大动力豪华的汽车。”他点评道,客观上说,重庆的微型汽车找到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结,仍可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薄熙来在主持讲座时说,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有幸请到了李岚清同志来讲座。岚清同志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导者、实践者,并分管过教育、文化、科技等重要工作。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在国内外举办了近百场文化艺术讲座,场场爆满。他在71岁又开始涉猎篆刻,短短5年时间,篆刻印章400余方,还出版了一系列与诗、书、画、印、音乐、摄影有关的书,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文化修养。今天的讲座,岚清同志幽默风趣,说古论今,谈笑风生,讲经济,讲文化,如行云流水,对大家是一次难得的文化艺术熏陶,既长知识,又健脑健心。岚清同志在退休后又走出了一条路,达到了一种境界,告诉我们退休并不是事业的终结,六七十岁以后,还是海阔天空,大有可为,其乐无穷!讲座中,岚清同志还介绍了《突围》一书中的精彩故事,回顾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引起了我们很多回忆,更体会到今日之果来之不易。

     相关链接
    ·重庆市用自动相机监测生态 首现野生“四不
    ·少年13年粒米未进生命垂危 嘱父母捐出器官(
    ·重庆71岁老翁迎娶96岁老太 敬老院中产情愫(
    ·窃贼盗得140万元巨款吓呆 分赃后相约永不联
    ·重庆江北嘴将建500米西部第一高楼国际金融
    ·重庆确定开征高档商品房房产税
    ·宾客因受冰雪阻拦 新人10桌酒席被迫分为三
    ·重庆当选中国最幸福城市 唱红打黑均是当选
    ·重庆政协副主席当猪倌 投22.8亿元巨资养猪(
    ·父母为去世儿立“电脑”墓碑 键盘鼠标齐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