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重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打造"健康重庆"目标 2010年"全民医保"覆盖重庆
2009-06-15

2008年12月,“健康重庆”建设正式启动。随后的短短数月,健康之风吹遍山城,3200万重庆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追逐心中健康之梦———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杨 帆) 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应邀来渝。与他同行的还有体育总局田径、拳击跆拳道、射击射箭等10多个运动管理中心的负责人。

在渝期间,崔大林与重庆体育工作者座谈,并做了题为“备战和参加大赛的组织管理及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题讲座。为我市竞技体育发展问诊把脉、出谋划策,是总局高层此次重庆之行的目的之一。

此前9个月,重庆妹子张亚雯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双打铜牌,为山城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在拥有首枚奥运奖牌后,重庆人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把目标锁定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一面奖牌已无法满足重庆人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联系到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健康重庆”的目标,未来五年,包括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在内的多项健康工程,将为重庆市民创造前所未有的健康生活。无疑,它也给3200万巴渝人实现崭新的奥运与健康之梦带来了希望。

一座城市不灭的“健康梦”

重庆人,自古追求强身健体,崇尚健康,从来不缺体育传统。

古代,巴人尚武。面对川东峡谷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巴人常常习武、练武,强健体魄来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求得生存之道。

当代,贺龙元帅带领重庆人修建大田湾体育馆和体育场,以及重庆市体委办公大楼。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区体育分会在渝成立,新中国首支专业体工队在渝成立,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在重庆大田湾广场召开……

历史证明,热衷锻炼、崇尚健康的传统,早已在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生根发芽,重庆人对健康的追求从未放弃。

然而,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重庆的竞技体育与全面健身现状依然面临不少尴尬与困难,它们减缓着重庆人对健康孜孜追求的步伐。

“竞技体育水平落后,体育人口不多,锻炼人群分布不合理和体育设施不完善,影响和制约着重庆人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体育局局长吴建华认为,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根本动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体育运动。

吴建华介绍,我市目前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8%左右,但参与锻炼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数量偏低。同时,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重庆有各类体育场地1万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面积,拥有全市七成以上体育场馆的各所学校,其中有90%的学校体育场馆没有向社会开放。

困难在前,但有着深厚体育传统的重庆人依然坚守着心中的健康之梦,不断探索、寻找着解决各种矛盾与困难的思路和办法。

一张健康蓝图的出世

健康城市,不是一个全新概念。然而,重庆人在自己的历史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打造健康重庆”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樊平教授评价,健康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首要之事,重庆提出“健康重庆”建设目标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2008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重庆正式提出“健康重庆”构想。12月,长达数十万字的《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与《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出台。终于,属于重庆人自己的一张健康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吴建华说:“有了这张蓝图,对健康孜孜以求的重庆人拥有了全新的健康舞台、宽广的健康跑道,我们与心中那个健康之梦已越来越近。”

这是一张怎样的蓝图?———

到2012年,我市优秀运动队规模达到500人以上,形成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建成;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1—2厘米,人均寿命达77岁,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88%……

这份清晰的健康蓝图,以明确的任务、细致的目标,为重庆解决各种横亘在迈向健康之城道路上的困难提供了契机。

樊平认为,与杭州、上海等同样提出过打造健康城市的地区不同,“健康重庆”提出的不仅仅是概念,更有诸多切实可行的任务与能够实现的目标。“健康重庆的提出与实施,将为重庆人创造从未有过的健康生活,尽管还面临很多困难,但它确实为重庆创造了解决这些难题的机会和平台。”

一场吹遍山城的“健康风”

事实证明,“健康重庆”目标提出之后,便在山城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健康风”。它吹遍山城大街小巷,山山水水,不可阻挡。

数月来,诸多促进市民健康的措施与行动相继展开———

体育局、市教委、市总工会联合向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发出《全民健身活动倡议书》;在中小学,体育课每周必须开满4节,不能开齐的学校每周要有一节体育锻炼课;我市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简易硬化篮球场和两张室外乒乓台;全市正投资200多万元在部分社区建设30个小型健身房;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帮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的活动。

而今,这些行动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眼下,热火朝天的群众锻炼场面随处可见。

在南岸区,会展中心羽毛球馆人越来越多,江南体育中心的体育馆、游泳馆亦然;在江北区,金科中华坊体育场常排起长队,小区健身场所也是“人满为患”;在沙坪坝,重庆大学体育场几乎每个周末都能看到球场上挥汗如雨的上班族……现在,场地安排不过来,成了许多运动场地管理员的“心病”。

体育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健康重庆”全面铺开后,市民锻炼热情不断升温,有效锻炼人群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往年。“不仅全民健身情况越来越好,我市竞技体育发展也逐渐走上了快车道。”采访中,吴建华介绍,从去年底以来,在“健康重庆”建设推动下,多位国家级体育教练来渝执教,我市竞技队伍也开始走出重庆展开训练,不断与市外高手交流过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宋迎昌认为,从“健康重庆”提出到推进,行动之快全国罕见,“以这种效率建设健康城市,相信摆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都能解决,重庆人实现自己的健康梦想不会遥远。”

一揽子举措应对“健康难题”

不到半年,“健康重庆”建设效果显著。与此同时,仍有不少问题亟待重庆人思考与化解,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我们迈向健康之城的步伐。

相关学者认为,重庆建设健康城市有其特殊困难,包括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体育设施差距大等,这些因素有可能给重庆奔向健康之城带来意想不到的难题。

“凡事要观念先行,如何让健康观念深入百姓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如果老百姓没有科学的健康观念,势必降低“健康重庆”建设的推进效率。例如,要促使老百姓转变过去有病才治病的观念,培养他们通过加强锻炼,掌握科学生活方法来保护健康的理念。

为此,我市体育局、卫生局将在今年通过“百万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大行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市民中推广健康理念。而我市的许多公立医院与健康机构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个目的。

今年3月,重医附一院参照《“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启动公益医疗服务行动,选派优秀医学专家深入社区开展服务。专家学者与市民近距离接触,展开大型健康咨询;开展多年的“健康大讲堂”也将变成多个“小讲堂”,深入数十个社区服务。

此外,公共体育设施缺乏也是一个难题。吴建华说,我市正加大力度为群众修建便利公共健身设施,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探索新的解决渠道。“这里,关键是要想办法打开学校体育设施紧闭的大门。”他介绍,巴南区、南岸区等少数区县今年已开始尝试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一旦成熟,将在更多的学校推广。

同时,我市今年将加大与国家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院校和各省区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解决我市竞技体育人才匮乏的劣势。

2010年“全民医保”覆盖重庆

“明年,我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将提升到新的层次!”近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安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0年,我市将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包括全市48万大学生在内,曾经不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将告别没有医保的历史。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的医疗保障需求,得到群众积极参与。”王安石说,此前,农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是,我市的儿童、学生、老年人和城市困难人员的医疗保障,却成为了医疗保险的“盲区”。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007年,我市开始在九龙坡、江北、南岸、南川和永川等5个区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探索一条全新的医疗保险之路。经过一年的试点后,我市去年将试点范围扩展到渝中、合川、武隆、巴南、万盛和大渡口等26个区县(自治县)。

据介绍,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是一种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采取个人和家庭缴费为主、财政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补助的筹资办法,从而保障这类人群的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试点过程中,我市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按社区服务人口不低于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对社区公共卫生进行补助。目前,我市医保缴费、待遇等实行的是按不同统筹区执行,医保市级统筹区已扩大到整个主城。但是,在主城区以外,医保制度还是实行区县统筹,转院治疗也比较麻烦。为此,我市将分批、分阶段推动医保全市统筹。

王安石表示,随着新医保政策的有力推进,“全民医保”2010年将正式覆盖全市。这样一来,我市每个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均可参保。根据新医改方案,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实现“应保尽保”,而我市将提前10年实现这个目标。

与此同时,配合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我市还计划重点推动各类医保险种整合。许多险种实现对接后,参保群众看病、就医和医疗费报销,就不会因为险种不同而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或是不方便。

王安石认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市民参加医保获得的实惠。“新医改带来药品价格下降,医保基金负担将相应减轻,参保者待遇也将因此提高。”王安石说,目前,重庆市医保参保者医疗费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5%。接下来,医保患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会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执行,逐步提高,参保者个人负担会更小。




健康重庆”提升城市精气神

重庆日报:“健康重庆”建设正式启动以来,市民参与热情很高,您认为“健康重庆”建设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何种变化?

宋迎昌:实施“健康重庆”建设,是重庆融入国际化城市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重庆提出这个概念并付诸实施,将对重庆未来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健康重庆”目标既是普通市民的追求,也是城市精气神所在。未来,重庆不仅要有强健的机体,也需要蓬勃的精神,所以“健康”理应成为建设目标。

重庆日报:重庆要实现健康城市目标,人才是关键,您认为“健康重庆”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宋迎昌:我认为“健康重庆”的人才问题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其一,政府管理层面。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着力培养对“健康重庆”理念理解透彻的管理者,那种只会执行、不懂内涵的管理者,其行为势必将降低健康城市建设效率。

其二,行业人才,包括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等各种人才。具体到重庆,对于很缺乏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和体育人才,重庆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壮大人才队伍,既要以优厚条件吸引外来人才,也要让本土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重庆还应培养深入基层服务的健康队伍。大连在这方面有好的做法,例如,他们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居民健身活动提供指导。

重庆日报:整体而言,“健康重庆”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之前并无特别成功的案例。您认为,实现“健康重庆”目标,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宋迎昌:最重要的是创新,一座健康城市必定是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城市。目前,尽管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但这并非坏事,这种局面反而能激励重庆人去创新与尝试。我认为,“健康重庆”建设能在政府工作中发挥特殊作用,它可以推动地方卫生、体育、环保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创新和改革,促使管理者、学者去探索在城市背景下人人享有健康的原则与思路,从而加快“健康重庆”的建设步伐。



       相关链接
      ·重庆市用自动相机监测生态 首现野生“四不
      ·少年13年粒米未进生命垂危 嘱父母捐出器官(
      ·重庆71岁老翁迎娶96岁老太 敬老院中产情愫(
      ·窃贼盗得140万元巨款吓呆 分赃后相约永不联
      ·重庆江北嘴将建500米西部第一高楼国际金融
      ·重庆确定开征高档商品房房产税
      ·宾客因受冰雪阻拦 新人10桌酒席被迫分为三
      ·重庆当选中国最幸福城市 唱红打黑均是当选
      ·重庆政协副主席当猪倌 投22.8亿元巨资养猪(
      ·父母为去世儿立“电脑”墓碑 键盘鼠标齐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