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教育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高层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近百名经济学高参云集山城,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良策,积极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支招。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出席会议。
建议重庆“利率试点”
“尽管今年以来,各银行贷款迅速增长,但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政府的项目。对中小企业来说,并没有解决资金紧张的难题。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金融结构不合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认为,重庆要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需要调整金融结构,向国家争取设立更多的中小银行。同时,在政策方面,重庆应该先试先行,申请更灵活的利率政策。
“中小银行在放贷时,其利率浮动幅度如果比现在国家规定的浮动范围更大,就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从而形成良好的金融结构。”姚洋说。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认为,目前重庆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资金,需要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渝,从而推动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
加速高端人才引进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高级人才的匮乏及职业道德的缺失。”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指出,要避免类似危机发生,对高校来说,培养金融人才迫在眉睫。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有11.5%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内地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也只有2.2%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其中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
“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同样也需要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张东刚说。
应对危机有三招
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金融危机还未见底,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重庆如何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教授认为,重庆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优化投资结构,确保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政府现有资金不能投入到产能过剩或可能引起产能过剩的行业。
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先前,中国经济过度依靠外部需求拉动,在金融危机下,需要转向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
三是充分解决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只有解决居民就业,才能增加居民收入,否则就无法刺激内需。”吴晓求说。(记者 杨永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