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规划局表示,由于年生日久,我市过去铺设的一些管道已找不到档案,成为“黑户”,影响到了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建设。目前,已在地下管网一期普查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等10多处主城区地下管线展开了二期普查。
地下管网常惹事
据了解,地下管网爆裂,除了地质条件、野蛮施工外,施工人员不知地下藏有管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986年,渝中区大溪沟下水道爆炸,事故抢险中,现场工作人员中没人知道该下水道的分布情况,查档案,未果。最后,规划部门的一位老同志凭着回忆,才大体找到管网分布情况。
2003年11月20日,江北唐家沱附近的飞机燃油管道被施工钻头钻破,导致重庆航空全线瘫痪,同时管道内至少200吨余油报废。事后,施工负责人称,施工图纸未标明事故发生处有管线。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地下管道,年代最久远的铺于明朝,虽然这些管道大多已废弃,但“不知道它的功能,也不知道它的起始位置,铺设方向,专家也只能凭经验作出判断。”市规划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邱建林说。
普查工作难度大
据初步统计,我市普查区域内每平方公里管线长度约30公里,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平均密度(25公里/平方公里),且年代新老不一,经过多次改造,有的还“翻山越岭”。
市规划局有关人士称,我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铺设密集,因为填埋等诸多原因,我市一些管线深埋在地面10米以下,超出了现有管线仪的探测范围,有时,工作人员不得不使用地探雷达,在地下四五十米深处寻找管线。
为城市加上“安全门”
2007年底,我市共完成管线普查一期工作,共普查主城九区面积340多平方公里,管线长10240公里。普查二期,规划部门已对沙区大学城、南岸茶园新区等10多处新开发区4000多公里长的地下管线进行摸底,目前,已普查了三分之一。
市规划局表示,找到地下管线主人后,将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就像摸清了重庆主城的“七经八脉”,管理部门随时可以望、闻、问、切。同时,汇总交与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并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及时更新地下管线数据,减少因管网不清而造成的事故。记者 陈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