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既是关乎全市发展大局的基础工作,更是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终极目标是让群众生活变得更美好。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设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立足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启动实施了城区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等事关发展又体现民生的建设任务。近年来,随着重庆进入新一轮大建设、大开发、大开放的新时期,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五个重庆”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城乡建设步入以民生为导向塑造环境、提升形象的新境界,具体体现在城乡建设重点工作给民生带来的六大类变化或现实成效上:
一是居住更舒适。在总牵头推进全市宜居重庆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市城乡建委立足绿色居住,率先在西部执行了65%的建筑节能标准,实施了近10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近年来全市共有11大类159项影响建筑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落后技术产品被限制或禁止,20余类近100余项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的新技术获得专业认定;围绕居住安全,抗震措施与主体建筑实现同步设计施工使用,首个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共37户已在合川花园村建成入住。建筑质量监管不断加强,住宅工程质量分户检验制成功实行。2009年度全国住宅用户满意度调查,我市位列全国之首;危旧房改造是宜居重庆建设“重头戏”,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主城已启动228个片区,拆迁917万平方米、11.54万户,惠及群众40.39万人。拆迁后户均面积增长50%以上,一大批低收入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获得2009年市人大专项评议100%满意率;与主城区危旧改同步,以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民新村为重点的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全面推开,目前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3万户,建设巴渝新居5.1万户、建成康居点1215个,惠及42.75万名群众。经过修缮加固和风貌整治,农房质量显著提升,以浅灰、青砖为特点的巴渝民居和民族风情特色彰显,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出行更便捷。在总牵头推进全市“畅通重庆”硬件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由市城乡建委分工负责的主城区城市道路建设快速推进,轨道交通提速实施,道路节点工程成效斐然。据统计,主城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5.9公里/平方公里,干道高峰小时车速达到30.46公里/小时,高于其他直辖市。迄今为止,主城区累计建成跨长江、嘉陵江大桥达到22座,穿越中梁山脉和铜锣山脉的特大型隧道10座,建成道路立交143座。特别是城市轨道建设深得民心,群众对加快建设翘首以盼,目前已提速的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有4条线10段,里程达178.1公里,是2007年在建里程的4.9倍。由于道路修得更多、桥梁架得更密、路面扩得更宽,在车辆成倍增长压力下,畅通重庆基础设施建设正发挥着促进群众快捷出行的强力支撑作用。
三是环境更靓丽。城市主干道环境是窗口,也是外来客人对城市第一印象,更与群众利益密不可分。立足“整体规划、以人为本、突出城市特色”,市城乡建委牵头启动了2年时间完成的主城区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工程,内容包括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整治美化、架空管线下地敷设、市政设施改造、园林绿化提档升级、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整治规范。该项改造涉及主城31条89段178公里主干道,2010年首批项目16段31公里已全面铺开,第二批项目25段61公里设计工作正抓紧开展,7月前可启动,年内基本见效。在改造中,特别注意涉及群众居住房屋的采光、通风和环保选材等细节问题,通过抓好改造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和文明施工,切实保证改造过程不扰民、不出安全事故。改造启动以来,主干道环境变得整洁清爽,公共空间变得开敞宜人,由此带动,长期存在的重庆城市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市民锻炼、出行、休憩变得更加安全方便和赏心悦目。
四是空间更开敞。自2008年底启动实施以来,主城区城市广场已建成33个,73.9万平方米,人均广场面积达0.13平方米,分别较2008年底增长73.7%、78.9%和85.7%。2010年计划建成广场13个,30万平方米,目前进展顺利,已开工8个,19.76万平方米;已建成2个,6万平方米。这些任务全部完成后,全市广场数量将达到44个,97.89万平方米,届时我市城市广场的数量和面积较2008年均实现翻番。为使城市广场更加人性化、更具娱乐性,真正打造“民生广场”,新建的25个广场中有16个都将建成音乐广场,目前已建成8个。除了广场,主城区还新增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共390.1万平方米,远郊区县新增公园绿地1906万平方米。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地的建设,拓宽优化了公共空间,提供了社会避灾场所,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情感交流、放松身心的平台,被称之为城市的“大客厅”、群众的“大舞台”。
五是设施更完善。建好公共服务设施体现长远民生、普遍民生。直辖以来,通过全力推进文化、娱乐、体育、医疗设施建设,重庆市民的公共服务硬件支撑明显增强。在主城,重庆大剧院、图书馆、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公共项目建成投用,让城市为之增色、民众因此受益。在远郊区县,大力实施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多年缺失的区县城功能要件日臻完备。2008、2009两年,市级财政落实“2500万远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共计15.5亿元,完成投资56.7亿元,实施项目111个。目前,以长寿体育中心、云阳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等为代表的65个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已建成投用,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明显提高,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正在显现城乡统筹建设之功效。
六是服务更优质。围绕提高行业管理效能、方便群众和基层单位办事,自2006年市城乡建委牵头联合8家部门,在建设设计、验收环节尝试“五段式”并联、主协办制度为特征的行政审批改革试点,简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特别是组建市级建设工程交易市场,带来了阳光、规范的政务服务模式,除去了多头分散审批让群众办事跑路、反复折腾之弊;通过2009年全面清理建设行政审批项目和启动实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2010年结合“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确定全年为建设系统“作风建设年”,持续保证了城乡建设服务的优质廉洁;立足改进行业服务和推动城乡统筹,探索出了惠民工程、温暖工程培训、农民工平安卡及公寓建设等服务建筑农民工的经验做法。2007-2009年,完成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岗培12.13万人,考核鉴定合格11.39万人,其中,“惠农工程”建筑业农民工免费培训5.52万人,转移就业5.34万人,转移就业率为96.7%,既稳定住了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数量30%以上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又实现了全社会和谐、促进了整体民生。
尽管直辖以来全市城乡建设成效显现,牵头实施的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建设和城镇化工作上档提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兄弟省市比,我市的城乡面貌、建筑品质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建设服务民生的途径探索、细节把握上还需要下大功夫、出硬办法不懈探索。
追昔抚今、继往开来。城乡建设系统将以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召开为契机,把城乡建设系统“用心建设、服务民生”工作理念与全委会精神有机结合,抢抓机遇、精心部署、深化建设服务民生理念,为推动重庆城市形象快提升、城乡面貌上档次、发展环境大改观,最终让全体老百姓受益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