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屏幕的风险和诱惑 京沪液晶生产线竞争 |
2009-05-05 |
|
2004-10-11 17:35:00 文/张懿 出处:东方网-文汇报 为了能给将来的晚餐增添乐趣,正在装修新房的项先生,已考虑在餐厅给电视留出一个位置:“要买肯定是液晶。”而他的邻居,已经预订了一款更大屏幕的液晶电视,客厅漂亮的电视墙上的那些洞,就是留给它的。
当国人对挂在墙上的电视兴趣越来越大时,资金对这种电视的核心部件——大屏幕液晶面板的热情,也自然高涨起来。迄今为止,项先生能买到的液晶电视,无论是不是国产品牌,显示屏都是舶来品。而10月8日,上海一条投资10.5亿美元的生产线的投产,将改变这个局面。
“液晶热”骤升
京沪两条10亿美元级生产线“你追我赶”,玻璃基板“全球老大”康宁也做出了对华调整
10月8日,上广电和NEC合资建设的第五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一期项目正式投产。由厂商提供的新闻资料称,这个项目的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大陆企业在光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高端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在北京,国内另一条第五代TFT-LCD线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这条线的主要投资方是京东方科技集团,投资总额也达到了12.5亿美元之巨。
在这两条线之前,我国内地市场上所有的液晶显示屏都由韩、日以及我国台湾省生产。由于不掌握核心部件,内地彩电厂商一度苦于无法随心所欲地得到充足的面板。一项统计显示,去年,国内电视机厂商得到的面板,仅占全球的2%。京、沪斥资介入这个产业的动机,不言自明。
据透露,上广电目前的月产能是2.25万大张,到明年4月,月产能将达到5.2万大张的水平。要制作成产品,需要对每个大张(约1.1×1.3米)进行分割。
就在南北两条线“你追我赶”之际,9月初,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玻璃基板供应商康宁(Corning)宣布,委任原先负责康宁台湾显示科技部门的柯康宜为康宁显示科技部中国区总裁,负责在中国建立康宁液晶显示玻璃基板业务。记者致电康宁中国公司上海办公室时,对方对具体计划守口如瓶。
不过,今年6月,康宁公司在一次公开场合曾表示,还在评估在中国建玻璃基板厂的可行性,即京沪两条线是否撑得起自己的工厂。而目前,柯康宜已经迁居上海,康宁也显然有了答案。
“逆风”乍起
7月开始,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下跌,DisplaySearch预计,TFT产业2004年会有5%的产能过剩率,2005年则会达到15%
在国内对大屏幕液晶面板的投资热情高涨之时,一股逆风却在国外暗暗扬起。来势之快,出人意料。
从今年7月开始,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出现了18个月来的首次大幅下跌。两个月的时间里,跌幅接近30%。这个跌幅,基本上也是国内几家“液晶概念股”的股价跌幅。
比照全球对液晶面板的“疯狂”热情,突如其来的过剩并不难理解,在第5代生产线之前,仅台湾地区的厂商,设备投入就高达100亿美元,而他们决心在未来5年继续投入超过110亿美元。为了应付如此高速的产能扩充,康宁公司计划在2年内,使玻璃基板的供应量翻番。而为了制造新厂,台湾的砂土供应甚至也出现短缺。
在全球平面显示产业研究中最具权威地位的美国DisplaySearch公司预计,在经历了2003年的短暂供给不足后,TFT产业2004年会有5%的产能过剩率,2005年则会达到15%。
易观咨询的行业分析师符兴华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球积压的面板,可以制造166万台大屏幕液晶电视,而2003年全年,全球销量不过400万台左右。
与此同时,国外部分厂商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计划。9月下旬,三菱电机表示,将在2006年前,停止生产电视及计算机用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原因是竞争加剧,价格下滑。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液晶产业的辉煌已经过去。有分析师表示,价格的下滑将促使需求阀门进一步打开。但是,这种激烈的价格波动至少表露出该行业的特点:产品换代迅速,产业洗牌剧烈。要想“留在台上”,必须有过人的实力。
机会寓于风险
“不确定性”带给大陆厂商机会,关键是要把握好节奏,一边尽快收回投资,并在技术、市场上寻求突破
易观的符兴华认为,液晶行业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更新快、洗牌快,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市场,我国内地厂商面临的来自韩日和台湾同业的竞争。
符兴华表示,内地厂商的投资规模,跟台湾的企业比,只能属于中等偏后级别。台湾最大的厂商友达,在第五、第六代线上的投入高达50亿美元。如果说内地厂商存在一定的成本和接近市场的优势,但是在规模效应上和台湾同行无法相比。
不过,符兴华表示,目前来看,第六代之前,液晶同传统显像技术相比还没有太大优势。在这个技术高速更新的市场,高投入也意味着高风险。不确定性带给内地厂商机会,关键是要把握好节奏,一边尽快收回投资,并在技术、市场上寻求突破。
目前,由于近来的不景气,在韩日和台湾等地,第六乃至第七代生产线发展势头趋缓。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外的“逆风”反倒给大陆以追赶的机会。
符兴华同时表示,从产业链的完整性角度来看,上广电有优势——不但有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同时也在整机、甚至是电视节目运营商等环节占据一席之地,这将有利于它顺利地把产业做大。
根据上海的布局,明年上广电液晶项目销售额可望达到7.5亿美元。而在继续投资建造两条生产线之后,到2008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5亿美元,并带动形成一个2000多亿元的产业群,从而使光电子产业成为上海未来的新型支柱产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