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TCL从家电蜕变到IT——无比坎坷的IT苦旅
2009-05-05
2004-10-9 16:46:00 文/胡健 出处:知识经济   从传统家电迁徙到IT,TCL一路充满坎坷与艰辛,但倔强的李东生一直都不肯放弃最后拯救TCL集团产业转型的机会。   对于TCL集团的当家掌门人李东生来说,2004年9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是TCL数码电子乔迁盛典——TCL数码将从位于深南中路的电子科技大厦32层搬到南山高新科技园的TCL大厦。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乔迁,它意味着TCL集团除家电、通信、电工三大产业之外,其打造的TCL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再一次成为李东生手中的重要砝码。   回顾TCL这6年艰难的IT旅程,李东生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与思考。   迁徙IT是必然还是偶然?   从1996年开始,李东生全面接手TCL集团,一开始就面临一个艰难的局面。   其时,缺乏核心技术、一味拼渠道战和价格战的中国家电企业内外交困,渐显颓势,正纷纷寻找突围方向。海信率先涉足PC;长虹跟着也说要做;海尔从3C店代理别家品牌做起,随后推出了自有品牌的PC……李东生终于坐不住了。   1998年5月,TCL电脑公司成立,并联合台湾制造巨头GVC于9月宣布合作生产PC。随后,李东生挥舞资本大棒,展开一系列收购行动,全面布局IT。   1999年4月16日,TCL宣布向中国十大系统集成商之一金科注资1个亿,其中3200万元资本金用于购买金科50%的股份,另外7000万元是TCL支持金科的信贷额度;紧接着,TCL出资购买翰林汇42%股份,支持翰林汇拓展笔记本代理业务;5月4日,TCL在中关村电脑节上发布了中国第一款基于中文WinCE的顶置盒产品“TCL精彩王牌”;加上此前TCL全资收购的开思和控股的东通,TCL在信息产业的产业布局初见雏形。1999年10月11日,TCL宣布成立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全面进军IT业。   在李东生看来,TCL能在彩电领域取得成功,凭借强大的品牌和渠道网络,在PC市场自然也不应该差得太多。但事实却证明,这是一场不算成功的豪赌。   实际上,李东生一直对IT情有独钟。1989年,成立3年、仅凭着一颗EGA芯片一年赢利一亿多港币、很短时间就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小公司——Juko在内地寻找合作者,准备投资1200万美元生产主板。李东生异常积极,拿出60万美元,参股5%,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主板生产企业寿华合资公司。1993年,李东生更是花两个多亿收购了寿华36%的股份,成为寿华第一大股东。尽管寿华最终走向衰落,但李东生的IT激情从未熄灭过。   此外,擅长资本运作的李东生心里一直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凭借IT概念在股市中圈钱,这一点也成为他不断以烧钱的方式来打造信息产业集团的动力源泉。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转型的需要、多元化的需要,以及过度相信IT行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回报,TCL匆匆上马IT,终于走上一条坎坷的道路。   IT不归路   1999年春节前夕,李东生和柳传志有一次会面。柳传志对李东生说:“IT是一场马拉松,慢一点死不了,如果快得不适当,很容易出问题。”   柳传志说这句话是深有感触的。1996年到1998年,国内IT产业已渡过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期,成长的天花板即将出现。作为国内IT业的旗帜,联想在1998年出现首次巨亏,国家对高科技产品进口关税的限制、上游供货商如INTEL等要求更高的利润分享,以及跨国IT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国内企业纷纷上马IT等诸多因素让这位老大也不能承受。IT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减缓。   从这个角度来说,TCL进军IT的时间,不是早了,而是晚了。   李东生认为柳传志这句话说得很对,和柳传志谈话回来,就对当时负责TCL致福电脑的杨伟强总经理说:“1999年,我不对你提利润要求,留着劲,来日方长。”   这一句不提要求,却在某种程度上为以后TCL在IT上的连番失误埋下伏笔。   为了做足概念,李东生走了一步险棋,在成立信息产业集团的同时,重金请来从微软刚刚离职的经理人吴士宏,担任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和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   TCL涉足IT,到底是TCL的风险大还是吴士宏本人的风险大,曾是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话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步棋在吸引着眼球的同时,并未获得成功。   在吴士宏掌握信息产业集团的两年内,TCL的这场马拉松跑得并不轻松。吴士宏喊出的“TCL要做信息家庭新生活的缔造者”的口号,并不能成功地与TCL的品牌和渠道进行有效整合,10多亿的投资没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到2001年底,信息产业集团的业绩只占到集团的11%,并且亏损严重。“吴士宏神话”泡沫破灭,吴士宏也于不久后黯然离职。   今天看来,吴士宏在TCL失败的原因,与当时IT产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充分配置资源,吴士宏布的是一个在当时看来过分庞大和复杂的局,试图把整个集团全部装进去。不过,业绩的低迷、整合面对的压力让李东生越来越缺乏耐心,再加上其时纳斯达克股指的崩盘,使李东生上市的希望落空。   除了在IT制造方面的不如意外,多方尝试IT多元化投资未果的TCL为了收缩业务,还于2002年初把收购的开思易手给了当时急需壮大的金蝶。这一次,李东生做了一个“亏本”买卖。金蝶凭此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厂商之一。   希望与现实的差距过大,IT逐渐成为“鸡肋”,同时TCL在手机领域取得的突破,终于让李东生下定决心进行战略转移。   至此,TCL的IT战略进入了低潮期。   杨伟强是个苦孩子   杨伟强是李东生IT战略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也因此,他成为这场豪赌最大的“牺牲者”。   1995年进入TCL的杨伟强是集团的“模范生”。1996年8月,杨伟强调入TCL销售公司总部任市场经理,负责彩电的全国市场推广。杨伟强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得心应手。   1998年,李东生问32岁的杨伟强:“如果TCL开始做PC,你有没有兴趣?”杨伟强说:“没问题。”这一做就是6年时间。在这期间,杨伟强也成了一个“苦孩子”。   2001年是TCL电脑最热闹的一年,却也是杨伟强最困难的一年。这一年,杨伟强发动的“P4行动”和“液晶大战”把业界搅得火热,一举树立了TCL电脑在业界的品牌和地位,但同时也被联想、方正等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盯上。   恰在这时候,IT寒冬的迅速来临,PC行业平均毛利率下降到10%,无论是寻求多元化的家电企业,还是老牌的PC制造商,都开始了对PC业务的调整。2001年底,TCL电脑亏损严重,从此元气大伤。   2002年,TCL集团除IT以外的手机和家电两大部门都获得了大丰收,杨伟强的压力倍增。不过这时候,来自老板的支持,让他最终没有丧失信心。   2003年春节,杨伟强给公司每一名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希望能重振士气。这封以“改造我们的DNA”为主题的邮件这样写道:“家电和PC两个行业的运营模式的确不一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经过否定之否定,可以找到两个行业的交汇点。TCL做电脑某种程度上是在‘延伸家电’,但在经历了TCL家用电脑的成功后,TCL电脑要做的是改造自己的观念与思维习惯,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到行业、渠道等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不过,光有PC是远远不够的。在PC市场,TCL电脑充其量还只是个二流厂商,一方面要面临联想、戴尔等强势企业的挤压,另一方面又要承受PC行业利润整体趋薄,越来越无利可赚的尴尬。   IT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李东生和杨伟强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C的机会   如果没有3C浪潮的出现,或许IT产业和TCL都还要继续低迷下去。   从2000年开始,INTEL开始力推3C产业整合概念。这一次,TCL反映迅速。凭借家电企业强大的制造能力、李东生4年前开始的IT多元化布局,TCL走在了海尔、海信、康佳等同类企业的前面。甚至不输于传统IT巨头联想。   2003年3月,TCL收购友邦在线,成立TCL数码科技公司,进军笔记本电脑领域;12月,李东生重组IT业务,成立新的TCL电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3个月后,在原有TCL信息事业本部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了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TCL数码电子事业下辖家用信息产品事业部、商业系统事业部、笔记本产品事业部和消费数码事业部。倍受李东生信任的杨伟强出任总经理。   与此同时,李东生还请来原友邦在线总经理刘东援担任TCL数码总经理,请来原美格的俞翠薇负责笔记本事业部及TCL电脑的市场推广,请来联想的王刚负责TCL电脑的销售……不过,由于经营的压力,刘东援、俞翠薇先后离去。李东生的着急与此可见。   与INTEL一向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李东生手中重要的砝码。这一点李东生还应该感谢吴士宏:她提出“信息新家庭”与英特尔“延伸的PC”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能获得INTEL更多的支持。INTEL甚至把“3C联合研究室”放到了深圳的TCL集团里面。   当然,李东生在集团多元化战略上的布局也为TCL的3C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TCL逐渐从一家单一的家电厂商,发展为涵盖电脑、通讯、消费电子的综合巨头,2002年的总销售额达到319亿元。这样的“三叉戟”阵型恰好暗合着英特尔“3C融合”的主张。   2004年,李东生继续加强3C布局。7月,李东生公布了TCL未来发展的“龙虎计划”:TCL旗下的多媒体电子、移动通信终端产业要在3到5年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前5强;家电、信息、电工、文化产业用3到5年时间进入国内一流企业行列;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2010年达到1500亿元,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在资本市场上,李东生连续重拳出击: 2002年10月,TCL收购了德国老牌彩电企业施耐德电子;2003年10月,TCL收购乐华彩电;2003年11月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在香港宣布成立TCL-汤姆逊电子公司;2004年4月TCL宣布并购阿尔卡特全球手机部门,新合资公司于9月开始正式运营。   从2003年开始,TCL的IT耕耘终于进入收获期。尽管业绩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其间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但一切正在逐渐按照李东生希望的方向前进。   2004年9月17日, 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借乔迁盛典发布新年度渠道和产品策略,并推出笔记本电脑全新副品牌——LIFE3。   这一次,杨伟强押宝“聚龙计划”,拟在3年内培养超过100个亿级渠道商,打造一个全新的渠道网络。   在李东生看来,TCL新的含义是Three C Leader(3C行业领袖企业)。TCL在一个新的起点再次出发。这一次,这个家电企业集团的IT之旅能走多久,走多远?
     相关链接
    ·戴尔PC预装搜索工具 被指为间谍软件
    ·微软MSN将推出购物门户网站 1 1将等于3
    ·尼康数码相机消费者遭遇天价维修
    ·惠普员工窃取30万美元设备 eBay上销赃
    ·Google遭版权问题 美网站诉其非法显示图
    ·惠普数码相机将退出亚太,产品开始下架
    ·微软每年将邀请黑客对话 共同找出漏洞
    ·微软下一代OS新名招两家非盈利组织抗议
    ·CEO换角,诺基亚读懂信号了吗?
    ·美督促中加强专利权保护 称其损失惨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