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笔记本遭遇颓势 长城紫光发力产业链 |
2009-05-05 |
|
2004-10-9 13:20:00 文/窦毅 出处:IT.com.cn 长城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对外发布了最新两款超小型轻薄型笔记本电脑新品A10/A11。长城主管自有品牌业务发展的副总裁卢振宇告诉记者:“下一步长城将有重大举措。”卢振宇所指,公司将利用并购、联盟手段力主打造一条自己的产业链。
如果举措得以顺利实施,长城将成为国内第一支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这不光对长城具有重大意义,对国产笔记本整体突围也具有深远影响。”专业人士这样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笔记本企业各有行动,频频施展各自手段,以期实现突破。早在数月前,国内另一家笔记本制造大企业紫光,悄然加入“intel inside”阵营。种种迹象表明,和长城动作目标一致,紫光“转身”,同样意图借势寻求市场突破。
国际品牌后发制人
计世资讯笔记本市场调研分析师郭海涛告诉记者:“目前整体中国笔记本市场,国产品牌大约只能占到25%略高的市场份额,而且可能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前十名中只有联想、方正、紫光三家国内企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不久前,IBM对外宣布,在商务笔记本电脑销售中,自己已连续五个季度名列亚太第一(统计包括日本)。该公司列举IDC的统计数据称,在中国市场,IBM势头也非常强劲,在普遍下滑的市场环境下反超联想,位居第二季度榜首。
不光IBM一家,随着多数日系、美系笔记本巨头会战中国市场,已经给上个世纪末刚刚发展起来的国产笔记本产业造成巨大威胁。在中国最大的笔记本分销渠道商神州数码手中销售的五大品牌:东芝、IBM、NEC、HP、华硕,除了华硕为中国台湾企业外,没有一家国产品牌。
一位专业渠道商告诉记者:“国际品牌后发制人的状态基本显示出来了。”国际品牌的价格上已经有所下降,渠道建设也有所完善,而品质优势上已经逐渐显示出来。“而国内笔记本企业,大部分停留在通过台湾代工商拿货,自己只是贴牌销售而已。”这样的模式不但品质无法做到最好,就是国内品牌向来标榜的成本优势也荡然无存。
不仅品质上,长年来,由国产笔记本占领的价格绝对优势也正逐渐荡然无存。连续数年,IBM、东芝推出低价笔记本电脑,对国产笔记本构成致命打击。
抢占上游资源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国产笔记本路在何方?
对此,卢振宇认为国人切莫“妄自菲薄”,国内笔记本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他说:“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是一种共生关系。我喜欢把做产业比喻为钓鱼,池塘里的大鱼在底部,上层是小鱼。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养分,就造就了不同的鱼。在中国市场,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池塘的鱼群分布正好反映了笔记本产业供应商的分布。”
卢振宇还认为,对于后发成长起来的国产笔记本产业来说,利用好上游资源,完全可能后起发力,实现超越。
“你们注意到没有,上游企业,比如INTEL,往往像一个老师,指引、操纵着产业发展方向。国产笔记本企业则像一群学生,围着INTEL跑,INTEL指到哪里就跑向哪里。每一次方向变化,对国内企业就是一个机遇。而国内企业一定比国外企业跑得更快。比如今年INTEL发布迅驰二代,最先在市场推出产品的一定不是国外品牌。
与卢振宇思路颇为相似,紫光更早些时已深得掌握上游资源好处,2002年开始,征战市场就不断表现出自己的小、快、活优势,对INTEL每一次行为跟进都极为迅速,而且利用诸如GPRS、女性、学生等技术机遇、市场机遇,不断发起攻势,取得了不错业绩。
8月,紫光不动声地加入“intel inside”,紫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举不意味着紫光退出与AMD的合作,而在于进一步牵制上游资源,寻求产业突围。
布局产业链
卢振宇认为,除了渠道销售优势,国产笔记本取得发展必须要有足够好的产品,包括价格和品质。而价格是绝对的硬道理,要想取得根本性的成本优势,保持良好的品质,供应商必须具有整个产业链的操控能力。
而郭海涛认为,国产笔记本在整个产业链营造方面尚处于明显劣势。“目前国内除了联想笔记本外,没有一家企业具有足够的量可以支撑发展。”因此,突入全产业链或许是一种好的解决。
特别对于长城而言,因为集团多年与IBM合作发展,具有长城国际(IIPC)这一笔记本制造企业,但在研发设计端尚不足。卢振宇认为,按照长城规划,公司会策略性地做一些合作,如控股、参股,以使自己拥有笔记本研发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长城正在进行相关收购谈判。如此一来,长城将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研发、制造、销售三位一体能力的企业。
但这样做也同样冒有风险。卢振宇也直言:贸然去做研发,可能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没有一个切实的量来支撑,研发投入无从谈起。
对国产品牌而言,全产业链发展需要实现量的突破,而量的不足也限制全产业链的打造,机遇与挑战并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