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联想提前两年弃用IBM品牌 业内认为操之过急
2009-05-06
2007-1-10 10:01:00 文/子聪 出处:赛迪网   1月10日消息,如果你可以决定世界著名品牌的命运,那么根据市场营销的需要你能在多短的时间里放弃它而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来代替它?   据agencyfaqs.com报道,大部分的品牌经理人都会认为这么做对于市场营销并没什么好处。然而正在重塑品牌的联想集团就打算立即抛弃IBM品牌,然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大家普遍认为联想在放弃IBM品牌上面走得太快了。   作为其最新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联想打算用统一的“Lenovo”(联想)来代替过去的“IBM-Lenovo”(IBM联想)。   联想在两年前完成对IBM公司电脑业务的收购之后,将IBM Think品牌延续了下来。它在当初就与IBM达成了协议,在完成对其电脑分公司的收购之后它可以继续使用5年的IBM品牌,然后联想可以选择续签协议继续使用IBM品牌或者逐渐停止在其Think品牌产品中使用IBM的品牌商标。 作为新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虽然ThinkPads继续在外包装、联想网站和公司广告上使用了IBM的商标,但是它们都被称作ThinkPads,而与IBM没有任何关联。   联想国际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迪帕克阿德瓦尼说:“我们沿用了Think品牌,但是现在作为公司品牌重塑战略的一部分,我们想把联想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品牌,然后把Think品牌作为它的一个辅助扩展品牌。”作为这项战略的一部分,联想国际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产品如Q系列和Y系列笔记本电脑。   按照这种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方式推测,公司官员们表示,通过对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研究发现主品牌的品牌价值和销售业绩比副品牌要高得多。   公司观察员称,品牌战略中的品牌转变可能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那些非常忠实于IBM品牌的客户也许以后会对联想不屑一顾。实际上,大家公认IBM在成熟市场上的品牌价值比联想的品牌价值要大一些。   联想将逐步推出Lenovo品牌的新产品,然后主要面向零售个人消费者推出,这与Thinkpad品牌的定位是不同的,后者主要面向企业用户推出。   联想集团在2006年将一半左右的广告预算用在了消费产品的推广上面,而在以前,这些费用开支主要是用在企业用户市场上的。 联想集团旗下广告公司总裁普纳迪克斯里瓦斯塔瓦说:“将联想品牌作为主品牌推向市场是一项大胆的战略,联想与IBM之间的品牌使用协议还有两年的时间才到期。对于印度等市场来说,联想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而IBM则如雷贯耳。”   电脑市场将在3到4年内发生爆炸式增长,考虑到印度仍然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市场,现在正是推出新品牌的最佳时间。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在消费着耐用品行业,如果副品牌比主品牌还要叫得响的话,那整个品牌系统是无法运行良好的。   关于联想   百度一下(www.baidu.com)“联想”,找到相关网页约27,600,000篇。 “联想”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2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相关链接
    ·戴尔PC预装搜索工具 被指为间谍软件
    ·微软MSN将推出购物门户网站 1 1将等于3
    ·尼康数码相机消费者遭遇天价维修
    ·惠普员工窃取30万美元设备 eBay上销赃
    ·Google遭版权问题 美网站诉其非法显示图
    ·惠普数码相机将退出亚太,产品开始下架
    ·微软每年将邀请黑客对话 共同找出漏洞
    ·微软下一代OS新名招两家非盈利组织抗议
    ·CEO换角,诺基亚读懂信号了吗?
    ·美督促中加强专利权保护 称其损失惨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