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LG在华停售等离子电视 专注液晶电视业务
2009-05-05
2008-8-23 9:14:00 文/李壮 出处:华夏时报   在液晶面板方面,LG电子曾是“救世主”。但在平板电视整机方面,LG却正经受考验。   《华夏时报》记者日前从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得到信息,目前,LG电子已经在华停售等离子电视,专一做液晶电视业务。“销售的等离子电视属于尾货。”据记者了解,LG目前在国内生产的等离子电视主要供应出口。   液晶电视增速第三   据某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LG液晶电视增长速度居于行业前三名。在LG不断的市场攻势下,LG42英寸以及47英寸液晶电视,取得了零售额占有率和零售量占有率的胜利。   但该公司的分析师同时向记者表示,LG液晶电视遭遇了“沉睡期”,近两年的市场策略以及经营策略出现问题,整体市场占有率下滑明显。“上半年LG在品牌厂商排名中居于第11位,这与其前几年的行业前五形成鲜明反差。”他说,LG等离子电视排名第10,回升势头不明显。   该人士称,“LG的亮点在于增速很快”。据记者了解,LG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与全球咄咄逼人的势头形成反差。LG电子公布的全球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销量分别比一年前增长了86%和31%。   LG的人士指出,LG以“科技与时尚”为核心价值,今年重点放在数字电视产品的发展与推广上。据记者了解,该公司从今年2月推出国内首款地面数字电视开始,就致力于系列投放。目前已经投放了LG Scarlet、LG70和LG50三大系列。   LG的人士称,年初就确定了液晶电视的重点投放策略,等离子电视不在其中。记者从国美方面得知,在售的LG电视全部为液晶电视。   放弃等离子   据记者了解,韩国LG电子总部原计划今年生产600万部等离子电视,目前修改为生产420万台等离子电视。此外,LG电子冻结了等离子生产的追加投资,在等离子研发和营销领域的投入相对液晶急剧减少。   此外,LG显示器部门总裁Simon Kang最近预计,电视市场将出现增长放缓。电视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下降,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升温。但Kang同时表示,LG调低了等离子的生产预期,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长目标则保持不变。   Kang的依据是什么?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方面,液晶电视已经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今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将增长37%,国内已经连续两年超过200%增长。今年前两个季度,LG液晶电视全球销量增幅分别为82%、86%,远高于等离子电视业务的增长。二季度,LG电子液晶电视销量为235.7万台,市场占有率10%,位居全球第三位。   “LG在液晶电视链条的联动也在改善,从面板到整机的总体成本在下滑,利于液晶电视业务的开拓。”分析人士介绍说。   在全球市场继续经营等离子电视的同时,LG彻底放弃了国内的等离子电视业务。据中怡康提供的1-5月数据显示,LG等离子电视零售额占有率为1.02%,位列第9,而零售量占有率为0.81%,位列第10,零售量去年同期为6.94%。   同时,LG主动切向了利润丰厚的数字电视市场。LG电子大中华区总裁禹南均曾指出,目前,美、日等国实现了高达50%的数字电视普及率,而中国还不到2%的水平,同时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他希望,LG电子以2008年——数字电视销售元年为契机,成为数字电视领域的领导者。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