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的并购和中国式实验 联想重识IBM价值 |
2009-07-10 |
|
本报记者 饶宇锋
花费巨资,收购来的IBM业务对于联想的价值远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品牌,包括人才、技术、资源才是拥有全球化理想的联想最宝贵的财富,发掘并利用好它们对于联想的未来至关重要
在曾经的明星企业TCL、明基相继被拖入国际化泥潭之后,联想成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所剩无几的堡垒。
5月23日,联想公布了2006/07财年的业绩报告,相较而言,这应该是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单。
在2006/07财年,联想综合营业额达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联想个人电脑销量同比增长12%,高于10%的市场平均增长率,公司全年毛利率达创纪录的14%,如果不包括重组费用,税前利润则上升29%至2亿美元。
在经历了收购初期的低潮之后,痛定思痛的联想人开始不断地修正对IBM个人业务的认识,修正对IBM文化的膜拜心理,而这也许比报表上的数字更值得联想的当家人杨元庆关注。
“花费巨资,收购来的IBM业务对于联想的价值远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品牌,包括人才、技术、资源才是拥有全球化理想的联想最宝贵的财富,发掘并利用好它们对于联想的未来至关重要。”资深分析师程宏认为。
艰难的并购
一位联想内部人士曾经这样对《财经时报》记者描述当年的收购。当初联想之所以看中IBM个人电脑业务,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到其拥有很高的毛利率,却只有很低的净利润。
“很显然,压缩成本就能获得很好的净利润,而这不正是联想所擅长的吗?所以收购的计划在联想内部很顺利地得到了通过。”该人士回忆道。
但是,联想的并购之路却远没有想象的顺畅。原IBM个人电脑业务市场不仅成长困难,成本也难以压缩。
收购之初,联想财报曾显示,联想中国区净利润率为5.7%;美洲区则为-1.7%。而在杨元庆心中,PC公司的净利润率必须在4%以上才能算是健康。
“联想2006/07财年的报表显示联想在各个大洲的业务都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但是除中国以外的地区盈利能力十分有限。”赛迪顾问分析师文芳认为。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联想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依然较小,只有在印度份额达到10%以上。
而且自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以来,联想的利润一直未能回升到收购之前,已经多个季度未达到市场的业绩预期,联想在香港的股价从5港元以上受到重挫,一度徘徊在2.50港元-3.00港元之间。
但是市场并没有对联想失去信心,原因很简单,Thinkpad融入中国后的成功,是使得资本市场保持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