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再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向前走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在国际上会占据更加主动的位置。明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10年前,国内有很多担心,担心“狼来了!”或者“与狼共舞”了,但是10年过去,这些担心没有变成现实。
相反,这1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了,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今后的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复杂。我认为,如果要想让中国经济拥有更好的10年,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感到当前舆论里,也有个别人有一种想关一点门的想法,我想这是不正确的。
当然,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内涵非常丰富,绝不仅仅意味着对外资开放市场,也包含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更高的层面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这是今后衡量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还要谋划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要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实现不同区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互动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对外开放,在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的同时,稳步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开放。
在空间布局方面,一是深化沿海开放。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率先推进服务业开放和国际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聚集。二是扩大内陆开放。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开发区为平台,发挥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三是加快沿边开放。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特色外向型产业基地。
在产业开放方面,一是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和产业化深加工技术,开发农业生态资源,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二是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充分借鉴制造业开放经验,科学评估开放风险,稳步推进金融、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竞争,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加民生服务业供给。
转型三:外贸结构调整
外贸结构调整被提及多年,但知易行难。
2010年4月,商务部在“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上首次发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认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调整,谋求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外贸结构调整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外表儒雅但却雷厉风行的陈德铭,言谈之间,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充满了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财经国家周刊》: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人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消费观念变了,外需将进入持续萎缩?
陈德铭: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是不确定的,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是12亿,全球现在有66亿人口,还有30多亿在贫困线以下。现在,中国和印度加起来有25亿左右的人口。所以我认为,西方12亿人的消费结构变化和另外几十亿的需求不能等同看待,这两个市场中国都需要关注,也就是既关注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关注新兴国家的市场。
学者对这一百多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做了分析,西方那些最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很大的危机后,大概在3~8年就恢复了。这个周期可能有长有短,但经济恢复后,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该到海边晒太阳的还会去晒太阳,该滑雪的还会去滑雪,消费需求仍然会处于高位。西方一两百年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物资财富,人均GDP那么高,绝不是一两次危机就能消耗殆尽的。
新兴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他们受危机的影响比较小,具有增长的潜力,所以现在我们对美、欧、日的整个外贸的比例已经一半也不到了,主要是通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块增加出口,来解决我们应对危机造成损失的地方。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我们的出口结构已经有所调整,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陈德铭:从国别关系和地域关系来讲,我们加大了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内涵来讲,增加了机电产品和其它高附加值产品、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履行了应尽的责任,增加了对国际的援助和优惠贷款,这客观上也拉动了中国的出口。危机前,我们已经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达到2.7万亿,这些外汇拿在手里是烫的,要懂得用掉它,除了我们自己企业“走出去”用以外,中国也增加了一些对外的援助和给其他新兴国家的优惠贷款,这一块有利于带动我们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所以出口的产品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财经国家周刊》:“打通内外贸”与外贸结构调整有怎样的关系?
陈德铭: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能做外贸的企业是严格控制的,但现在,一家企业,既可以做内贸,也可以做外贸,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障碍。如果要说“打通内外贸”,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就是政府要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从企业的层面,则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不同经营管理战略自己决定的。
如果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可能加工贸易面临着你所说的需要打通内外贸的问题。加工贸易创造了中国顺差的110%左右,而大多数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国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能力,也不了解市场情况,就是简单的按照订单,需要多少,生产多少。比如,苹果的iPad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这些产品必须先出口到美国后再卖回中国来,无法直接在国内销售,这其中就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目前,加工贸易占了中国贸易量的40%多。怎样让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与销售的两端延伸,让这些企业转型升级,是关系中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的的关键。
《财经国家周刊》:未来“十二五”时期的外贸基本政策走向是什么?
陈德铭:“十二五”时期,外贸的基本政策是稳定出口,增加进口,调整我们外贸的结构,提升产品的水平,使我们的国际收支和外贸更加平衡一些。
稳定出口不是不要增加出口,而是在出口基本能够稳定增加的同时,把产品的质量大大的提高。我们现在自己拥有品牌的产品比较少,有品牌的产品附加值也比较低。大多数企业仅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事代加工。现在一些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它们开始从一般加工贸易往两端延伸,一端是研发和设计,另一端是销售。比如有些江浙和广东的家具企业,它们就把原来的加工厂关了,建立起了研发大楼和销售大楼,先把国际、国内顶级的设计师请来,设计各种家具的款式,然后在全国招标,找最好的木器、软包厂、油漆厂给它们生产产品,然后再把这些产品放到销售大楼,世界主要经销家具的企业都在那有经销人员,可以直接发单订货。这就是所谓的加工能力往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端是设计研发,一端是销售,这样的过程会在“十二五”里面加快地进行。
同时,还需要扩大进口,改善外贸平衡状况,国内的结构调整也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资源。我们要完善促进进口的政策,简化进口管理措施,并继续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我们要善于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会稳定出口,增加进口,使外贸总量更加平衡,在这种平衡中把对外贸易的档次、结构和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从中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
陈德铭简历
男,汉族,1949年3月生,上海市人,1974年9月入党,1969年4月参加工作,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现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历任江苏省商业厅办公室副主任、省食品公司经理。
1985年10月至1993年6月任江苏省商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1993年6月至1996年8月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
1996年8月至1997年11月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1997年11月至1998年1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0年6月至2000年12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
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委书记,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
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任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
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
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
2007年11月至2007年12月任商务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2007年12月至今任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