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水电发行13亿元企业债券再引资金水
2009-05-04
本报记者 赵志国   继2006年成功发行12亿元企业债券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下称中水电)再次拉开低成本融资的大幕。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中水电近日发行了13亿元企业债券,在国内直接融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务院提出要“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中水电此次发行13亿元企业债券,与国务院的要求不谋而合。 13亿元企业债券
实现低成本融资   记者从中水电了解到,本次公开发行的13亿元企业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3.18%,在存续期内利率不变。
  据了解,中水电2006年首次发行的12亿元企业债券期限为10年,票面年利率为4.00%。相比较而言,本次发行的企业债券期限更短,票面利率更低。2006年,中水电曾创下10年期企业债券利率的历史最低纪录。本次发行13亿元票面利率为3.18%的5年期债券,中水电再次创下5年期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历史最低纪录。
“发行企业债券是中水电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探索之举。发行企业债券对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中水电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保障中水电重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公司“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提供资金支持。 低成本融资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属于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发行企业债券的优势究竟在哪里?中水电发行13亿元企业债券的尝试,能给苦苦寻找资金的建筑企业哪些启示?
记者了解到,企业债券优于股票之处在于:融资成本较低,不稀释企业股权,不影响企业控制权,融资风险较低。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一位李姓高级经理介绍说,从中水电发行企业债券的低利率中不难看出,企业债券利率比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低1至2个百分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企业债券有3年至10年融资期债券等多个品种,甚至有融资期10年以上的长期债券。中长期企业债券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项目,可以降低项目的融资风险。
有关专家表示,一些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等多种渠道融资,不断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为企业打造坚固的资金基础,可以有效防范资金风险,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但是,记者了解到,发行企业债券有严格的程序。企业发行债券时,为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相关部门一般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或要求企业进行财产抵押。 企业债券
迎来最好发行时机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贷款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更为谨慎,企业融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在国家相关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持下,国家对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持支持态度,企业也乐于在低利率金融环境中,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达到融资的目的。


  一位业内专家说:“当前银行利率处在历史低位,而企业债券的利率是固定的。一旦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企业债券成本低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对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而言,当前是最佳成本期。而且,企业债券一般融资期较长,适合有长期资金需求的企业。”
  事实上,比较中水电两次发行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我们可以发现,本次中水电发行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已经低至3.18%。
  “企业必须有主动意识!要抓住国家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有利时机,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该专家指出。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