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的降价期待会降低新建房屋开工量 |
2009-05-04 |
|
本报记者 钟和
2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主管部门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下称民建中央)住房保障专题调研组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为解决普通工薪阶层住房问题: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双方一致认为,调整过高的房价是必须的,但目前消费者有过度的降价期待,这样可能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开工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主管住房工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冯俊,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住房公积金监管司司长张其光,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民建中央保障性住房调研组的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姜伟新表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房价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过高的房价,因此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世界性金融危机对这次调整起了催化作用。 齐骥对始自2008年的房屋销售价格持续下降的趋势表示了担忧,他认为房价过度下降可能导致房屋流动性固化、房屋开工率降低的不良后果,从而使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减弱。他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8年末,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出现了同比下降,这一趋势延续至今。上述70个城市中约有4成的房价回落到了2008年初的水平,但目前一些民众仍在期盼房价继续大幅度降低,如果这种预期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可能导致开发商减少开工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南开大学住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徐保满认为,目前很多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降到底限,但当地群众还有期待。他说,消费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国的房价。每个地区降价的空间都不会一样,一些大城市之前泡沫比较多,可能调整空间就多一点,而有的城市原来的房价虽然有一些水分,但还称不上泡沫,所以下降的幅度就会小一些,不可能再有大幅下降。 此外,双方还就目前廉租房建设后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榕明表示,从2008年开始,中央加大了对廉租房的支持力度,地方出现了廉租房建设热潮。但民建中央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廉租房集中建设可能造成的社会隐患、经济适用房在一些地方出现抗租现象等等。 姜伟新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廉租房管理确实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在资格认定、廉租房退出制度等方面都有问题,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监管不严,工作上存在疏漏所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此已经有所觉察。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介绍,近日将研究制定《住房保障收入线划分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政府根据保障能力和保障需求,合理确定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的收入线。 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说,关于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民建中央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已经去各地以及相关部门调研了多次,正准备形成提案,提交给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