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溆浦多管齐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本报记者 张敏 胡玉英 特约记者 金中平 张勤繁
“我找到工作了,明天就可以上班了”,2月20日,刚刚从医院治愈出院的禽流感患者舒荣花,没想到在湖南省溆浦县举办的招聘会上,轻轻松松地就找到了工作岗位,兴奋异常。像舒荣花一样,溆浦县当天有1826名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这是该县关爱返乡农民工的又一实际行动。
领导带队 领着农民工外出找饭碗
溆浦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18.16万人,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该县农民工返乡调查领导小组统计,2009年春节前后返乡农民工达9万人以上,其中滞留在家的农民工近2万人。 “任务艰巨,责任压头,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让每一个返乡农民工都能找到就业岗位。” 2月6日,溆浦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对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 2月12日,县委书记李自成、县长梁永泉等领导专程赶赴长沙,为广大农民工谋求就业岗位,并与湖南卫视返乡农民工就业互动类栏目《蓝领无敌》达成了合作意向。2月17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延凤带领24名返乡农民工走进了“蓝领无敌·圣得西”节目现场,当场就有多名农民工被圣得西录取,走上质检、仓储、缝纫、保安等工作岗位。尤其是该县农民工自信、勤劳的品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打动了用工单位,圣得西企业负责人与该县劳动部门初步达成了长期人才培训、输送协议,该县拿到了400个就业岗位的订单。 与此同时,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介等部门及各办事处,积极与县内外各类用工单位联系,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寻找新的“婆家”。据该县就业局局长杨吉和介绍,春节前后,该县共向外输送农民工5.7万余人。 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上,该县也是不遗余力。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开设了电子、机械、电焊、电脑等8个专业课程,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自去年9月份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共5期10个班,有6300人通过培训获得了职业技能证书。
政府让利 稳定企业生产保饭碗
“机器一停,心里发慌。”该县工业经济局局长张在华去年下半年以来,心情一直比较焦虑。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该县企业开工不足,产品严重滞销, 4000余名职工处于半失业状态。 为全力支持企业复产,该县积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抱团取暖共渡难关。该县决定,暂不执行电价上调有关政策,将企业生产用电在原价上再下调0.11元。仅此一项全县电解锰、工业硅每吨生产成本分别降低了760元、1360元,使企业更具备生存优势,同时也为电力生产企业解决了销售难题。
政策优惠 鼓励农民工创业造饭碗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为我解决创业的资金难题。”新春刚过,小横垅乡高台村6组农民田祥治从该农业银行拿到了3万元的小额农户贷款。像他这样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贷款支持的返乡农民工全县有1100多户。自去年11月以来,该县已累计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3700多万元。 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侯方荣介绍说,帮助返乡农民创业,还落实在用地、税收、收费、工商登记、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桥江镇堰塘村7组村民袁东自2002年起一直在浙江打工,去年下半年他回到家乡投资100多万元创办养猪场,镇、村两级政府给了大量优惠政策,并为他代办各类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目前,他的养殖场已培育母猪102头,2009年预计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形成生猪养殖、围堰养鸭养鱼、棉花制种等产业链。并于2008年底牵头组建了溆浦县林秀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今年,全县计划投资3.0147亿元,启动标准粮田、优质油茶基地、溆水灌区节水改造等18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继续落实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现代农业开创新天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