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砌的改革史书 凝固的开放乐章 |
2009-05-04 |
|
——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日到来之际 本报评论员
一页日历重不过几克,但当其成为某个特殊日子的标记时,便会产生山海般的重量。一天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其烙印在某一段历史的封面上时,便会散发永恒的魅力。 30年前的今天,标志当代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因此,1978年12月18日将永久烙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封面上。 30年后的今天,轻抚那页依旧滚烫的日历,每一个亲历了这一天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动容。因为,在这一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从业者,会多一份感慨,因为这一天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行业的命运。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国建筑业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我们仿佛在阅读一部由石头砌筑而成的史书,在重温一个凝固的永恒乐章。
一席谈话还原一个行业的本质
建筑业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因为自从有了人类,就需要有为人遮蔽风雨的住所。在我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依然将建筑业作为消费领域看待。 “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透辟地还原了建筑行业的本质。 同时,邓小平就住宅问题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 带有鲜明市场经济色彩的全新观念,如同一块重石,在长期停滞僵化的建筑行业中激起层层巨浪,并由此引发了一次历史性的行业变革。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30年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1980年至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从286.93亿元激增至50019亿元,从业者从854万增加到3085万,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5%左右。
一个“包”字带来一片生机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尽人皆知。在给中国农村带来一片盎然生机之后,“包”字进了城,而且率先进入了建筑行业。建筑业也由此成为中国城市改革的突破口。 一个“包”字将一个偏僻的村落与一个行业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是,小岗村的“包”字源于18户农民的“生死状”,而建筑行业的“包”字来源于一份政府文件。 邓小平的谈话发表一个月后,1980年5月4日,当时的国家建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拉开了建筑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前提下,有权根据本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自行承揽部分施工任务或从事为施工服务的多种经营。《规定》中的内容一方面给企业松了绑,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打了一剂有效的强心针,让建筑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个词的流行与“一夜之城”的崛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拂荡下,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深圳聚集。短短几年间,深圳便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都市。于是,一些外国投资者惊奇地将深圳称作“一夜之城”。 深圳,作为一个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纪念碑。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念碑,同时也是一座中国建筑业改革开放的纪念碑。 当时,与深圳一样热遍全国的还有一个流行词——“深圳速度”。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建设者在被称为“华夏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工程施工中,第一次采用世界先进的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3天完成一个结构层的施工速度。于是,“深圳速度”一词不胫而走,很快风行全国。 “深圳速度”的流行,既反映出中国建设者为中国改革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建筑行业的生产力。
462座新城演绎一片繁荣
迅速崛起的“一夜之城”远不止一个深圳,也远不止最初的几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南疆北国,建设热潮在全国涌动。城镇替代乡村,繁荣赶走荒芜,新兴的城市群落装点着曾经沉寂的国土。 据有关部门统计,1978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城市由193个增加至655个,净增462个;小城镇发展迅速,建制镇从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2007年的19249个,净增17073个。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为古今中外所仅见。 每一座新城的崛起,每一个小城镇的新生,都是用建设者的汗水浇灌而成的。
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辉煌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兴致勃勃地畅游长江后,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主席当年浪漫的想象,随着1997年11月8日长江截流的成功变为现实。长江三峡电站成为中国建设者彪炳青史的惊世之作。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熟读唐诗的人都知道,此诗出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在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当代中国建设者创造的业绩已让诗仙显得逊色。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中国第一高楼诞生。不久前投入使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刚刚凭借492米的总高度成为中国第一高,没过几天,地上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就开工了。 青藏铁路把钢铁巨龙送上世界屋脊,西气东输让西部边陲与东部沿海 一脉贯通,南水北调让长江水流入北京……一系列横亘国土、绵延千里的世纪工程,同样令世人惊叹。 在1978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充满激情地呼唤,“不要让诗人把灵感和想象独占”。现在的现实是,建设者的业绩绝不逊色于诗人浪漫的想象。
一道门槛的跨越与更大更强的梦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势头很猛。据统计,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20.27万亿元。进入21世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成飞跃之势,仅“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超过了25万亿元。现在,我国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1978年的200倍。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中国建筑行业也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大批中国建筑企业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 1982年,为贯彻中央政企分开的方针,脱胎于国家建工总局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建完成。2006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与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同时挺进世界500强。 前不久,《财富》杂志200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公布,中国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建、中铁工、中铁建一同出现在名单中。 中央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逐步实现,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由2003年的4.47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增长120%,年均递增21.8%,平均每年增加1.25万亿元;实现利润由3006亿元增加到9969亿元,增长231.6%,年均递增34.9%,平均每年增加1740亿元。
鼠标加水泥提升了一个行业的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论断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再次得到印证。 上个世纪80年代,设计人员还要长时间趴在图板上完成繁复的设计。上世纪90年代,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之后,建筑设计领域很快出现了“大换笔”。随后,计算机在建筑业的各个领域迅速普及开。 现在,国内的建筑工地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测量基准传递和高程控制已是极为寻常的事。奥运场馆施工中应用的高强厚板钢结构焊接技术、复杂异型钢结构综合安装技术和智能化建筑施工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WTO带来的畏惧与欣喜
1979年9月,中建总公司一支由7人组成的小分队在深圳跨过连接两种制度的罗湖桥,开始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自此,中国建筑企业开启了探索国际工程承包的旅程。此后,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陆续走出国门。但更多的企业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知之甚少。 2001年12月11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在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前和加入WTO初期,建筑企业曾经对“狼来了”充满恐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建筑业呈现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 如今,中国的建筑企业不仅在国内消除了对“狼”的畏惧,而且大步进入了国际市场。在国际工程承包的舞台上,在与世界级强手的竞争中,中国建筑企业一次次赢得了胜利。以近两年为例,工程承包总额高达62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公路项目、总造价愈80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改造项目等世界级项目先后揽入中国企业囊中。 在前不久公布的2007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上,有51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1家中国企业总营业额达到226.78亿美元,较前一年激增34%。 参与国际竞争,让中国建筑企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国建筑业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让人不由得生出万千感慨。这是一部由石头砌筑而成的改革开放史书,虽已为岁月所收藏,但永远那么清晰;这是一段曾经激动人心的乐曲,虽已凝固成永恒,但在一片寂静中,人们仍会回想起当初扣人心弦的旋律。
改革开放改变他的命运——
受到总理接见的农民工樊书生 本报记者 王茜
“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生活会越来越有奔头。”这是樊书生发自肺腑的话。樊书生的心里话也说出了很多农民工的愿望。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深切体会到了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这个曾经走进中南海接受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的农民工现在仍忙碌在北京住总第六工程公司的建设工地上,依然干着他最拿手的活儿——砌筑。但樊书生说,感觉日子越过越好了。 “我现在真的感到很踏实,做什么事情都很有信心,因为我心里充满希望。”樊书生由衷地说。 樊书生出生在一个打工世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的父亲就进城搞建筑。1989年,18岁的樊书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过瓦刀进城打工。但那时,樊书生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工资拖欠。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很痛苦。 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大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2006年底,樊书生在北京赚到了两万块钱,告别了打工没钱赚的苦日子。 樊书生没有想到的是,凭借出色的技术,2007年,他光荣地成为了进入中南海、接受温家宝总理接见的农民工代表。 “以前真不敢想,我们农民工也能进中南海,也能和总理说上话。”说起这些,樊书生依旧很激动。和温总理进行了一番恳谈后,樊书生小有名气了,他成了中国农民的骄傲。但他说,我还是个农民工,我还得做工! 改革开放30年来,亿万农民工怀揣着梦想走出农村,为城市建设挥洒汗水。政府不仅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为保障他们的权益一直努力着。
与改革开放同行——
1978年入学的建筑师周燕珉 本报记者 李佳
在生活中捕捉事业的灵感,在工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这是气质优雅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燕珉一贯追求的人生境界。 30多年前,高中毕业的周燕珉和当时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下乡知青。在农村,她喂过猪、养过鸡,干过各种各样的农活。这段时间的磨砺造就了周燕珉坚毅的性格,也奠定了她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周燕珉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改变。一度感到前途渺茫的她看到了希望,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组织同村的下乡知青一起刻苦复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78年,周燕珉如愿以偿地跨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大门。 入学之后,周燕珉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以各科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10月,周燕珉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远赴日本,先后进入黑川纪章建筑事务所、日建设计公司等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单位,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才干。经过近7年的设计实践历练,周燕珉于1995年回到母校任教,并选择了住宅设计作为研究的专攻领域。从厨卫空间设计到住宅规划、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周燕珉总结了一整套户型精细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周燕珉又展开了对节能省地型住宅、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老年人居住建筑和残疾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 改革开放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提供了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伴随改革开放一路成长起来的周燕珉,近几年赢得了诸多荣誉。在一本学术著作的前言中,周燕珉这样写道:“笔者一直都对自己选择了住宅设计作为耕耘的领域感到无悔,甚至是庆幸。这其中,除了‘躬逢其盛’的时代背景之外,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对生活的观察力,在住宅设计领域较之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领域更能够成为一种优势……在这一领域内持之以恒地耕耘下去,是我的人生选择。”
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生于1978年的项目经理刘建钢 本报记者 王茜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这句话用在刘建钢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今年刚满30岁的刘建钢是北京城建五公司平谷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就在刘建钢出生的那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刘建钢说,其实1978年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没有什么具体意义,仅仅是一个年份而已。但30年后,当大家不用再论资排辈等着分房,而是自己贷款住进舒适的大房子;不用再像父辈那样凭票买东西,而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大学毕业不用再等着国家分配工作,而是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发现,1978年是全部美好生活的开始。 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一切先进和美好的东西带给中国,同样也带给了刘建钢。刘建钢说:“那个时代,只要你付出了,你努力了,就会有收获,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上大学的时候,刘建钢便尝试着做很多事情:加入学生会,做家教,在学校摆地摊卖东西……宽松的政策让刘建钢尽情地释放着自己。 2001年,刘建钢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毕业了。那时候,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已经不负责分配工作了。经过慎重选择,刘建钢来到北京城建五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工作使刘建钢更加成熟,他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被父辈宠着惯着,懂得肩上的责任,懂得自己的路怎样走才会更精彩。”2003年,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刘建钢从同时进公司的5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项目总工;2007年,又被提拔为平谷项目部的项目经理。 生于1978年的刘建钢见证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感受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欣喜,亲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建钢说,下一个30年,还会有更多的希望和精彩等着自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