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茜 徐挺立
李忠民/摄
精彩纷呈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一座座为奥运会成功举办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运场馆却永远留在了北京。美轮美奂的奥运场馆不仅外形备受赞誉,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建设理念更令人称道。 时至今日,奥运会掀起的绿色风潮仍方兴未艾。
绿意未随奥运远去
12月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北京奥运绿色建筑科技成果交流促进大会在京开幕。此次大会旨在促进奥运科技成果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到会嘉宾介绍了奥运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德钧在会上说,奥运绿色建筑科技成果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人士参加,这充分说明,奥运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备受关注,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奥运工程中应用的各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在发言中谈到,奥运会给北京留下了一批里程碑式的建筑,也为绿色建筑事业留下了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奥运工程建设的经验并将其发扬光大,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期两天的交流会上,北京奥组委官员、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参加奥运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共同分享了奥运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奥运场馆的总设计师、项目经理现场讲解了场馆建设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并就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应用情况进行了详解讲解。 在北京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就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奥运场馆建设的绿色科技成果依然是建筑界人士谈论的焦点、学习的榜样。
绿风未被寒风压倒
“虽然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但我们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不会受影响。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金融风暴的态度和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大好前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权承赫信心十足地说。 12月6日,包括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E(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外资建筑节能企业与中国的节能科技企业齐聚北京,共同交流北京奥运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外资建筑节能企业代表一致表示,他们看好中国的建筑节能市场,2009年将进一步细化投资计划,在中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对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建筑节能市场,GE(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持乐观态度。 GE(中国)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李国威向记者表示,中国政府今年加大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这为GE公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都与GE公司的业务领域有关联。 GE(中国)有限公司北京2008奥林匹克项目运营总经理钟伟奇向记者介绍,GE公司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一系列新型技术,包括低能耗水净化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节能技术等。GE公司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将这些节能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与中国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业内人士分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外资企业之所以投资热情不减,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持续向好;第二,亚洲的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能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第三,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市场也呈逐步扩大趋势,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节约不少运输成本。
绿潮将伴钱潮涌动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不久前,国务院决定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在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此外,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无不与绿色环保事业间接相关。国家明确规定,中央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节能产业,严格禁止中央资金投向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4万亿元的中央投资,不仅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给外国在华投资企业开辟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障性住房项目给LG化学在住宅采暖领域提供了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他们将加强地热供暖、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争取在地暖节能方面与中国达成新的合作意向,与中国用户实现双赢。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专门编制了重点节能工程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投资计划。4万亿元中央投资,将再度掀起绿色风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