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高”背后的“务实”心理 |
2009-05-04 |
|
秦 毅
日前,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额将高达148亿元,建成后将有望成为新的第一高。还是那个地方,3个月前,101层、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打着“第一”的旗号刚刚开门迎客。 当时,笔者曾撰文,希望它能永保第一,倒不是与它沾亲带故,而是希望空洞追逐第一的步伐能早些止步。事实证明,笔者幼稚了一回。不过,笔者还可以再阿Q一回,因为幼稚的人并非我一个。虽然它现在还可自诩为“上海第一高”,但是这个头衔的租期就快到了。 除上海之外,每个地区的身高都在剧增。东北第一高、中原第一高、西南第一高等建筑名词也不断闪现。 为什么建楼热衷于第一高度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个第一来得容易。容易不在于金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时间。张爱玲曾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出名要趁早”。看来,此话已被高楼的设计者烂熟于心了。高楼还没正式出生,尚在孕育期就能名扬四海,这样的趁早方式恐无人能及吧。 对速度的过分追求,导致人们执著于务实,人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创出最大的功绩。粗听起来,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当人们把功绩的评判时间大大压缩并大幅提前时,就不能不让人忧虑了。 没有人再愿意“留取丹心照汗青”了,没有人愿意忍受“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漫长等待了,甚至一些官员也不愿意把评价的时间留到任后。于是,大建、快建、建得大、建得让人一看便知,成了速度暴力下的必然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此起彼伏的高楼热,与其说是孤立的建筑现象,倒不如说它暗合了当前发展阶段特定的社会心理。 在这个被全球金融风暴吹冷的冬天,对这种心理更要留意。因为这个冬天到底有多长,我们不好预估。如果我们提前支取了御寒的高热量食品,后面的日子将无比阴冷。 在扩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很大的一部分被“务实”地投到了长长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上,因为它们真切可感。然而,扩大内需的根本是改变国民的“贫穷”状况,我们不能再寄希望把东西卖给“洋大款”了。虽说将真金白银投到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提高社会福利,就可以让国民相对富裕起来,但这种“脱贫”的过程却有些“虚”,没有修路、建楼来得真切,于是扩大内需便只能等同于扩大投资规模了。 也就是说,“务虚”因时间成本太高而被遗弃,“务实”因见效快而成为首选,然而,究竟谁实谁虚的长远评判却被忽略了。所以,城市的高度用钢筋水泥来衡量而不是其他,也就不足为怪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