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 毅
为了对接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十条措施,近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投资举措。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比例约为1:3,未来两年总共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财政出资约1万亿元,其余的为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 在一系列以亿计量的数字面前,“信心”二字被反复铭刻。笔者认为国家十条措施的效应仍需放大,倒不是指那些天文数字,而是指投资方向。 仔细审视各地的投资方案,我们发现,在各地圈定的投资领域里,先行的依旧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少省份投资规模都在千亿元以上。而“国十条”强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亦在地方投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投资额度远不如前者。 与此同时,“国十条”中的第二条,在各地方案中“露脸”的机会就更少了。让我们重温此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十条中的一条。我们要把对此条的“过度热情”向其他条目多多转移。如果说国家对十条措施的顺序编排有所考量的话,我们更应读出其中的倾向性。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第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样的条目也不容忽视。不能因为见效慢,就弃之不理。所以,笔者认为“国十条”效应仍需均衡性放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