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中国环境业协会智能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黄久松 本报记者 刘魁
智能建筑一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可是,有关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目前面临的问题,估计许多人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为了解该行业的现状,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久松。 记者:智能建筑包括哪些内容? 黄久松:智能建筑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其智能化的内容和标准不同。如银行、博物馆、医院等公共建筑,需要根据各自的功能,进行个性化的智能化设计。一般来讲,智能建筑应该配备功能齐全的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系统等,每个系统里又包括许多子系统。 记者: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点阶段? 黄久松:准确地说,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是从1996年正式起步的。1996年至2000年,是行业的初创阶段。在这期间,整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二次开发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行业规模。同时,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2001年至2005年,行业进入规范阶段。在此期间,行业管理部门起草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使从业人员有了职业资格认证,智能建筑设计施工也被纳入正规管理系统中,改变了一家企业一个样子、一个标准的混乱局面。2006年至今,行业步入发展阶段。随着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设计标准、消防标准、安防标准、机房标准、工程验收标准、综合布线标准等几十个标准规范得以颁布并推行,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记者:我国的智能建筑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久松:我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加强。我国建筑工程实行监理制度,但智能建筑工程未设立专项监理制度,所以,现在的智能建筑工程多由建筑土建监理人员代为监理,许多工程监理人员对弱电系统及产品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同时,几年前原信息产业部开展的环境系统网络集成资格认证工作,在建筑工程监理行业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认同。所以,目前许多智能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监控。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家标准规范得不到落实,产品从选型到施工,极易出现质量事故。第二个是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脱节问题。目前,受利益驱使,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热衷于工程建设,从招投标阶段便展开竞争。可是,当房子卖出手之后,由谁来管理、怎么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智能建筑的后期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相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而许多物业管理企业能力有限,致使我国20%以上的智能建筑中的部分设备或闲置不用,或因故障停用,高科技的产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极大浪费。第三个是全社会亟待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近年来,一些开发商利用建筑智能化进行炒作,而消费者因为对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智能化缺乏了解,不但容易受骗上当,还会以讹传讹地误导他人。其实,按照智能建筑的真正定义,我国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的各项功能与实际标准还相差很远。上述三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呢? 黄久松: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建议有关部门对现有监理企业的从业范围进行调整,即增设智能建筑工程专项监理专业,或者成立智能建筑工程专项监理企业,让有执业资格的技术人员上岗工作,从而迅速扭转监理队伍中无弱电监理人员的被动局面。这可以使智能建筑项目的施工从头到尾都有专业人士进行技术监管。同时,加大验收标准执行力度,确保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得到全面落实。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希望所有的物业管理企业高度重视智能建筑的后期维护工作,改变什么人都可以干的错误观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待遇,让那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取代那些只会操作、不懂维护的劳动力。同时,智能楼宇管理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使业主单位高额投资修建的智能设施长期发挥作用。针对第三个问题,首先,要普及智能建筑常识,让人们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其次,鼓励专业网络技术服务公司开发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又与我国居民社区环境相协调的系统和产品。我相信,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智能建筑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