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拍”揭开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大幕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李玉明
1987年,深圳的“中国第一拍”轰动了全球。可以肯定地说,这次事件最终拉开了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大幕。从此,土地使用权在我国成为一种商品,土地可以进行交易和出租。中国现代意义的房地产业,从此才在神州大地上逐步形成并壮大起来。 谈起这起重大事件,我们就必须提到一个在“中国第一拍”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原总经理骆锦星。 1987年12月1日,骆锦星手举11号竞拍牌,以525万元的价格竞得了深圳东晓花园土地的开发权。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中国第一拍”。 “可以说,当时我们是在突破禁区,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房地产用地改革的路子。”2008年8月6日,已经退休在家的骆锦星老先生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记者的采访,让这位老人又回忆起当年那一幕。 1987年12月1日15时40分,骆锦星一行到了拍卖地点深圳会堂。到会场时,骆锦星发现会场内700多个座位已坐满了人。更让骆锦星惊讶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时任国务院外资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周建南,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及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端坐会场。参加竞拍的企业共有44家,其中有9家是外资企业。骆锦星领了11号竞拍牌后,在会场中间的一个座位上坐了下来。 到了16时,担任拍卖师的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原局长刘佳胜介绍说,这块编号H409―4的土地,紧靠深圳水库,面积8588平方米,规划为住宅用地,使用年限50年,限定拍卖底价为200万元,每口叫价最低为5万元。 “现在,拍卖开始!”刘佳胜大声说。 语音未落,会场四处都已经亮出了白底并标有红色编号的应价牌。 有一家企业负责人站起来,响亮地喊出了250万元。此时,会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随后,几家企业竞争很激烈,地价很快上升到了390万元。 此时,骆锦星才第一次叫出了400万元。骆锦星认真计算过,根据这块土地的地段和当时的房地产成本,他认为530万元拿下这块土地应该是一个合理的价格。 到400万这个价位,现场的竞争者只剩下了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和深圳市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420万元,485万元,490万元……竞价升到了520万元。 这时候,骆锦星看到自己的底线快到了,郑重地举起了竞拍牌。“525万元!”会场上,掌声如潮。 “525万元一次,525万元两次,525万元三次。”拍卖师刘佳胜高声喊着。见没有人再举牌,刘佳胜拿起了上面写着“深圳市人民政府笑纳,香港测量师学会敬赠”字样的枣红色拍卖槌敲了下去,同时高声宣布:“525万元,成交!” 整个拍卖过程持续了17分钟。随后,骆锦星在现场与刘佳胜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书。 签完合同后,记者们纷纷堵住了要走出会场的骆锦星。 “你认为拍卖价格高不高?”一名记者问。 骆锦星回答说:“我们心中有数,不高。请大家放心,我们不会亏本,但盈利不会超过15%。” 拍卖会的第二天,香港很多报纸的头条都刊载了这次拍卖会的新闻。 香港《大公报》称,这次拍卖会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次突破。香港《镜报》称,这是新中国空前的壮举,标志中国改革进入历史新时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里程碑。 在深圳的“中国第一拍”之后,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条款,将原来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删去,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88年7月,东晓花园竣工。骆锦星恪守承诺,房子以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出售,每平方米比当时的市价低300多元。一小时内,房子全部卖光了。尽管如此低价,骆锦星还是净赚了将近400万元。 1998年2月5日,《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规定》发布实施,规定深圳特区内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采用招标、拍卖方式出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