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住我们文化传承的“DNA” |
2009-05-05 |
|
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会在京召开 本报记者 李佳
7月28日,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张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孙安军、城市建设司巡视员王凤武等出席大会。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北京奥运会之前召开此次大会,无疑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政府传承和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
管理与成效
抓好三方面工作,提高全民遗产保护意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双遗产地共计23处,其中中国有4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187处,占国土面积的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处,有24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孙安军介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首先,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园林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了遗产地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严格贯彻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遗产地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其次,强化科技保护,使遗产地保护监管与国际接轨。在遗产地建立以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景区容量监测等尖端科技监管系统为代表的科技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了遗产地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 再其次,鼓励全民参与遗产保护事业,培养平民文保监督员。
危机与应对
将遗产保护纳入规划范畴
尽管我国双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开发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张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摆脱眼前的诸多危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张柏认为,公众保护意识提高是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性的关键。如果没有全民的参与,国家投资再多、高科技设施再先进也不能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二是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这主要是指以前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和城市规划中没有涉及的历史街区保护、历史名城保护等,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编制中都将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实施监督监测,以使这项工作更加专业、科学。具体方法是在各遗产保护地及偏远地区加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监测巡视制度等。要根据不同的遗产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如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对文化遗产保护地范围内的经营项目实行特许制度,此举将会有效遏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目前存在的错位开发、过度利用、人为破坏的行为。加强对文保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培养懂历史、高素质的文保人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