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局力量——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挺身抗灾 |
2009-05-05 |
|
5月17日,在地震灾区交通恢复的第一时间,笔者随领导来到与震中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的成都,在亲历震后灾情的过程中,一个词组始终在笔者脑海翻涌——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擦掉眼泪的坚强;这种力量,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这种力量,来自十三亿中华民族儿女的心房……让我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建一局集团)也是这强大力量中的“一股”。在祖国危难的时刻,中建一局集团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与灾情抢时间,为祖国、为灾区人民献出爱和力量。
10个小时 与灾情赛跑
13日下午15时,中建一局集团西南区域公司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抢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 “保证完成任务!”军人出身的西南区域公司总经理曹滋春掷地有声地说。 地震后的成都下起了大雨。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事又来了。 震后,四川省停止了一切与施工生产相关的工作,劳务人员、施工材料等资源都成了问题。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办公室里曹滋春与西南区域公司副总赵志光的电话就没停下来,联系材料,联系劳务人员,联系厂家,1个小时后,终于分别从3个厂家订齐了施工用料,但安装技术人员却始终联系不上。他俩发起了愁:都回家抗灾了,厂家也没有人员了,连司机都没有,有材料都运不过来。 此时,曹滋春的电话响了,他从电话里得知给建设厅建救灾指挥部的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这个电话让他俩悬着的心落了地。他立即组织了项目管理人员和一个项目分包班组共17人奔赴四川省建设厅大院。 在曹滋春的带领下,这个特别的“建筑小分队”抢在材料到来之前,冒雨勘察大院地形、平整地面,所有建设前期工作有序地展开。 “材料来了!”深夜1时30分,“建筑小分队”的一位同志指着建设厅大门喊。曹滋春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卸料!” 半夜,震后的雨水中夹着强大的寒气。没有雨衣,现场十几个人的手都冻僵了,没人顾得上去暖暖手,躲躲雨。板房的连接柱安装需要人工扶持,一双双冻僵的手牢牢地抓住连接柱;由于缺少工具,板房厂家只带来了一套工具,这一双双手在冰凉的连接柱上一握就是半个小时。 就这样,经过现场所有人员的通力合作,仅用了10个小时,西南区域公司就将一间60多平方米的救灾应急指挥部用房建成交付。建设厅的领导激动地一直说:“感谢你们!感谢你们!”
对业主负责 保证通信畅通
四川移动多媒体呼叫中心工程位于成都市市区,但震感十分强烈。地震发生的一刹那,项目经理陈仲凯的第一反应就是:移动通信不能中断!需要赶紧查看业主的办公大楼和设备,尽全力保证全省的通信畅通。 项目部立即决定由项目经理陈仲凯、项目总工冯春、工程部经理赵记林、机电专业人员戴明勋四人组成技术专家组,奔赴市中心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办公楼,协助业主保障通信畅通。 冒着余震的危险,项目部驱车赶往位于成都市中心的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办公楼,到业主的中国移动应急指挥部报到后,于当晚19时进入办公大楼,对11层的办公大楼逐层逐间进行排查,分析房屋受损情况,逐层恢复供电,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一直到13日深夜2点,完成了整栋楼的全部排查工作。
腾出场地 为灾民撑起一片天
5月20日,第一批约50人的都江堰地震伤员运抵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医院。“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为灾民搭建抗震帐篷”,西南区域公司副总经理杜聪、项目经理张定胜对四川省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部员工说。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项目部全体员工不顾疲劳,人人争先抬钢管,上扣件,搭木板,安电线……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大雨来临前支起了约500平方米的抗震帐篷,并将所有伤病员安置进了这片安全舒适的抗震棚内。 有位灾民拉着汗流浃背的项目部员工的手,指着工装上的“中国建筑”说:“感谢你们‘中国建筑’,你们辛苦了!”(孙立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