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大学师生进行中国大运河遗产调查 |
2009-05-05 |
|
本报讯 7月7日上午,江苏扬州古运河钞关遗址一片喧腾。扬州大学近百名师生与国家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一起,在这里举行了“与运河申遗同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家在淮安运河边上的水利0703班学生吕晓云心情特别激动。她从小喝运河水长大,在运河边上嬉戏玩耍,对运河文化情有独钟。她刚入学不久,就向学校申请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淮安扬州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得到了批准,并由学校向江苏省教育厅推荐。她作为淮安分团的负责人,为能有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家乡运河遗存,宣传运河文化,积极配合国家运河申遗而感到荣幸。 中国大运河(原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2500年历史)、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绵延1794公里)的人工运河,也是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第一位。2007年9月,首次以运河、运河名城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和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扬州举办,国家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挂牌,扬州成为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3月24日,中国大运河沿线33个城市在扬州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正式启动了大运河申遗仪式。目前,国家迫切需要摸清大运河的“家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意识,扎实推进申遗工作。在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支持和帮助下,扬州大学利用水利、建筑、环境、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结合承担的江苏省文化厅、省社科联的重点研究课题,积极组织专家教授以及研究生、大学生,开展“与运河申遗同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将用1个月的时间,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大运河主线上的6个省(市)15个重点城市进行田野调查,重点围绕大运河历史遗存、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等进行调研和宣传,用大量的图片、文字或实物,反映大运河遗存的现貌,并提出保护和开发的积极建议,形成系列调查报告和科技文章,供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参考。另外,他们还将组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了解城乡居民对运河申遗认知情况,宣传和普及运河保护和申遗知识,以策应国家运河申遗重大行动。 在出征仪式上,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文物专家顾风重点介绍了大运河申遗的意义、形势和任务,并就如何开展大运河遗存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学生代表王霖作了表态发言。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虞梅代表学校就做好有关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刘怀玉 李辰银 丁平 文/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