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湖南城市学院:用实际行动支援西部
2009-05-05
  近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郭巍与地处地震重灾区绵阳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第24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主动要求到绵阳板凳桥参与北川县城重建。他说:“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能够到灾区一线搞重建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截至6月23日,该校已有133名大学工程、交通土建、道路桥梁工程、城市规划、给排水专业的毕业生与地震灾区用人单位签约。近6年来,该校已经有30.5%的毕业生主动投身到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行业建功立业已成为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 下得去   李元良是湖南城市学院2008届毕业生。早在4月中旬,他就和长沙某大型大学公司签约。5月13日得知家乡发生地震后,李元良毅然与公司联系,要求公司将他派往甘肃陇南地震灾区。由于该公司在陇南地区没有项目,经协商公司同意将其介绍到陇南市一家大学公司。他说:“不能在长沙工作,我不遗憾,我只有一个想法,早点回去,家乡需要我,这也是我的责任。”


  从新生入校起,该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区去服务的理念。
  在这种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激励和引导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转变了就业观念,自愿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就业。该校招生就业处近3年的就业调查问卷显示,每年有5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 用得上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具备多种能力,该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设计了弹性课程模块。为文科学生开设了15门理工选修课程,为理工科学生设立了11门文科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从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拓展到学科大类中的任一专业及其交叉领域。自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以来,已经有3000余名学生开始了第二专业的学习。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修建了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数字城市实验室等8个省内先进的实验室,与14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建立了可同时容纳3000人实习的单位网络,每个专业从大一起都安排了不少于40课时的实践操作课程。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创新,两年来共为学生立项120余项,下拨经费20余万元。 留得住   西部地区相对东部、中部来说大学实力不强,生活水平相对艰苦,如何让学生成为留得住的人才也是对学校的一大考验。
  在湖南城市学院招生就业处的档案室里,有3处专门存放赴西部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档案,记录了该校近3年来2400余名赴西部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相关资料。
  为了鼓励毕业生以西部为家,扎根西部,该校在2005年初出台了《关于学生赴西部、艰苦地区就业的若干意见》,为每位赴西部和艰苦地区就业的学生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档案。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以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毕业生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更新档案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城市学院近3年以来,赴西部、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学生达到了2450人,其中获得中高级工程师资格的已有862人,在西部成家立业的有358人。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提高了湖南城市学院在西部地区的声誉。2008年初,中核集团在该校一次性签走了109名毕业生。5月新疆石河子规划设计研究院签下了12名毕业生,5月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又签走了48名毕业生……
(唐湘岳 李建中 孔军)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