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第一支援川队伍海门建管局援建灾区纪实 驻江苏记者 谢长美 通讯员 亚东 连冲
为迅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江苏省海门市建管局在最快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成为江苏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援建队伍。 海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顾闯5月21日得知,海门将紧急组建援建救灾队,“出兵”四川绵竹,为灾民搭建过渡安置房。他主动请缨,担任海门援建救灾队总指挥,率领先遣小组乘飞机直奔绵竹。到达后,顾闯立即召开了施工队长碰头会,详细研究施工方案,响亮地提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多搭快建献爱心”的口号。在绵竹市召开的江苏省过渡安置房建设动员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称赞海门援建救灾队是江苏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援建队伍,为江苏在绵竹争了光。 顾闯从海门带来的一大批施工队员对于搭建活动板房以前接触很少,没有多少经验。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顾闯迅速联系活动板房的生产企业,请企业的技术员来现场进行安装辅导,帮助施工队员领会技术要领,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为随之而来的大批量建设赢得了主动。 5月24日,施工队员开始搭建过渡安置房,这是江苏省在绵竹搭建的第一套过渡安置房。尽管队员们没有经验,但是大家根据要求,边干边摸索,一套像模像样的过渡安置样板房在他们的手里建了起来。江苏支援灾区这一举动,很快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当天央视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中,详细报道了海门援建救灾队在绵竹搭建的首套过渡安置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岚后来视察海门施工工地时,称赞顾闯率领的海门队伍为江苏争了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到绵竹市海门援建救灾队的过渡安置房建设工地视察时,对海门的援建进度和质量表示满意,称赞他们“铁军风采正在彰显”。这是对海门援建工作的首肯,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海门援建队却付出了千辛万苦。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白天顶风冒日、挥汗如雨,晚上住着帐篷、忍受蚊叮虫咬,脸晒黑了、人变瘦了,但是全队240多人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按照规定,援建队只是负责在平整好的地基上按图施工就行了,但实际情况是供地、整地、浇筑地基等进度相对滞后,且供应材料的生产企业在材料的搭配上也常常不及时,尤其是1号安置地块施工全面展开后,这些矛盾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地基跟不上,材料跟不上,我们有劲无处使啊。”援建队员们常常急得直跺脚。 “让绵竹方面加快平整地基的速度。浇筑地基混凝土这块硬骨头由我们海门来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在江苏省指挥部例会上,顾闯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地提出了这一想法。江苏在绵竹1号安置地块的混凝土施工面积达15.3万平方米,工作量相当大。顾闯主动揽下这个艰巨任务后,在4支援建小分队的例会上迅速作出了“兵力”调整。他对队员们说:“来绵竹施工,我们必须有付出艰苦劳动的思想准备,否则有愧于海门建筑铁军的称号。” 建筑用的混凝土要从远在40公里外的德阳市运来,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由于绵竹市其他安置地块同时在施工,时常出现混凝土供应不上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顾闯亲自出面,不断地与绵竹方面协调,甚至直接和供应商品混凝土的企业协商,只要有货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还是深夜一二点钟,海门援建队都时刻有人接应卸货,投入施工。仅短短的10多天时间,顾闯便和绵竹的规划、建设等部门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了施工的快速推进。 为了提高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工效,增强各个施工队的工作责任心,顾闯与施工队员们不断摸索,创造出一套过渡安置房的施工工法,即实行工种搭配、错时作业、突击队施工。35名施工队员组成一个突击队,起早带晚可以完成9套过渡安置房。4个工时一套过渡安置房的速度令同行们惊叹。这种先进的作业法,创造了江苏在绵竹过渡安置房工地上的“第一速度”,并很快在其他援建工地推广开来。 在顾闯的率领下,海门援建救灾队的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比江苏省规定第一节点援建任务的时间提前了5天。但是顾闯和他的队员们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一路冲锋,争分夺秒,投入到了下一个节点的施工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