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玉洁
初见吴继东是在他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红木的家具、开怀大笑的弥勒菩萨、满墙的字画……这一切无不透着很浓的文化气息。如若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进了文物收藏馆。“我文化不高,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眼前的吴继东笑容腼腆,谦虚随和。 1958年出生的吴继东经历了“文革”动乱时期。初中没有毕业就到部队当了兵。3年的军队生活磨练了他吃苦、坚毅的性格。1980年,他复员后被分配到北京玉渊潭基建队,每天机械性的重复工作,使不甘于平淡的他,心里总想着做些大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帷幕的拉开,“下海”的浪潮日渐高涨,改革开放给混乱动荡了多年的国家带来朝气和生机。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外地的民工也越来越多地涌进北京。看着骤然上升的流动人口,吴继东为外地打工者开一间小旅馆的想法油然而生。他是那种说干就干,有了想法就去实施的人。经过四处查看地段,他把自己临近万寿路地铁旁的家改建了一下,安置了20多个床位,一家取名“家庭旅社”的小旅馆就这样开业了。开业后的小旅馆因其价格便宜、交通便利,一开业就天天爆满。到1995年,吴继东的旅馆已经开到了第四家。这时候就有朋友劝吴继东,钱挣得差不多就别干了。可此时的吴继东已经不同于年轻时的争强好胜,他认为此时的事业已不单纯是为钱了。 2005年,吴继东承包了园林局的40多亩荒地,当时的规划是要建一个大型的综合市场,以方便周围百姓的生活,但因为建设资金紧张而搁置。随着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吴继东看到,来北京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而城区的住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打工者很难承受,住房已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情。如何能让这些劳动者住上一个安全价廉的社区公寓已成为吴继东第二个奋斗的目标。 通过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社区公寓很快就建好了,2万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被规范整齐的分成800多个房间,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明亮的采光,公寓式的管理,为打工族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据了解,这些居住的人群中80%来自于北京的打工族,房间分设有二人间、四人间等,800多间房屋可容纳几千人,房间的租金也极其便宜。低廉的价格,舒适的环境,在京城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能这样集中安置打工族的地方实属罕见。 为管理好这个平民公寓,吴继东倾尽了心血。首先是安全问题,为做好公寓的安全工作,他高薪聘请了保卫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为方便管理,他们把800多个房间科学地划分了区域,还在楼道的墙面上进行标注,并按不同区域的划分在电脑上为每个居住者建立了安全档案。在走廊过道里安置了监控设备,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公寓建成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其次,公寓实行人性化管理。每个房间都安装了宽带,以方便这些打工者在工余饭后有一个充分放松的自由空间。 对于吴继东的“慈善工程”,有人很不理解,而吴继东面对质疑,他总是温和地回应,我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就只能做一些服务老百姓的小营生罢了。 面对未来,吴继东说:“最近两年要在公寓旁建一个大型的花卉农贸综合市场,效果图已经绘制出来,很快就会对外招商。因为建市场可以更加方便群众的生活,前几年因为招商资金没有到位,市场没有建起来,一直是我一个未了的心结。而随着北京近年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目前在这里建市场的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这就是吴继东,我们从他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的经营理念和理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