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屈桂林 文/图
6月19日上午,为期3天的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在河北廊坊隆重开幕。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仇保兴,国家开发银行常委副行长姚钟明,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胡春华,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总局局长狄福安,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常任副秘书蒋财恺,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政治局技术规划官望月逵也等中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灾后重建——生态城市,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规划专家、灾后重建专家、经济学家参加了论坛,并就城市灾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展开深入研讨。6月19日下午,本届论坛的首场综合论坛召开。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了题为《灾后重建生态城纲要》的演讲。 仇保兴说,地震后建设的城市(镇)应该成为生态城市。“5·12”汶川大地震灾区死亡人口的大多数在城镇,以北川县为例,县城人口22300人,死亡8100人,失踪4402人,近一半人死亡;农村人口12.7万,死亡不到2000人,农村死亡率约为1.5%。这说明,城市是人类历史最宏伟的人工构造物,也是人类自我创造的最危险的家园,地震、冰雪、洪涝……都会夺去城市人民的生命,但这阻挡不了人们涌向城市。人类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伴生着环境、安全、社会、水资源等危机,而我国以密集型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更易放大各类灾害效应,生态城市是应对此类危机的综合方案,中国的城镇化更要注重生态城市建设。 仇保兴说:“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他表示,受灾城市的重建将与原三线工业企业迁移相结合,城市产业转型与重建同步进行,人口比原先减少。重建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安全、舒适、生态友好的城市,重建建筑要达到节能、绿色的要求,污水处理率90%以上,地表水水质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使用率20%以上,绿色交通使用率50%以上,绿化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30%~40%,所有建筑都达到高标准的抗震要求,城镇生命线工程设防标准提高,城镇风貌特点要更地方化、特色化,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要进一步提高。 仇保兴表示,灾后重建的基本策略是近期与远期工作目标相结合,专家参谋与市民参与相结合,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群众主人相结合,城市生命线恢复和生态工程规划相结合,城镇硬件重建和精神家园重构相结合。灾后重建的工作目标是先落实过渡安置房,后展开重建工作;先对原有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反思改造,后安排项目建设;先恢复生命线工程,后从事一般性建筑和项目;先修复加固轻损建筑,后重建震毁建筑;先恢复农村,后进行城镇重建;先展开轻毁城镇修复,后进行重毁城镇重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在论坛上以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研制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城市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中国城镇化的三高(高速度、高密度、高强度)特点使得我们必须开始生态城市的建设。 此外,在综合论坛上,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以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为主题发表了激情演讲。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政治局技术规划官、日本灾后重建著名专家望月逵也介绍了日本地震灾害及灾后城市重建的经验。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总局局长狄福安认为,生态经济城市是促进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型商业模式。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叶祖达讲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给城乡规划管理制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