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江苏淮安全力做好建筑质量安全管理
2009-05-05
  本报讯 (记者 李葆华 通讯员 赵一群 严丽华)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建工局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以开展“质量安全年”为契机,推行“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构筑和谐社会”的管理理念,狠抓质量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仅去年,该市共创省、市优质工程88个,创国家级“文明标化工地”1个,省级“文明标化工地”38个,市级“文明标化工地”115个,为该市创建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淮安市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制度到位、监督到位、执法到位,更重要的是管理职能的配套与完善。 整洁有序的施工现场   淮安市全面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清洁化、风景化、民工起居条件家庭化,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所有的建筑工地都是围档整齐,漂亮而稳固。一道道文化墙,已成为该市亮丽的风景线。
  所有在建工地的进出入口通道全面硬化,设有冲洗平台,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民工宿舍选址科学、合理、安全稳固。宿舍整洁、卫生。食堂证件齐全,安装纱门纱窗,生熟食品分隔存放,炊具器皿标识明显。水冲式厕所,沐浴卫生间有专人管理,及时冲洗、消毒。丝丝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民工深切体会到家一样的感觉。走在施工现场,看不到散落的泥沙、建筑垃圾,不用担心高空坠物。建筑材料分类堆放、设置标牌、稳定牢固、整齐有序。建筑垃圾集中、分类堆放,清运及时。施工现场道路、加工区、生活区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排水畅通,无积存污水。 紧密严实的监管体系   一直以来,该市建工局特别注重把质量安全监管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重点把握施工许可条件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条件审查,在开工和投入使用两个环节上严格把关,从施工图技术交底、基础放线到竣工验收备案等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对基本建设的每步程序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同时进行铁面无私的旁站监理。

  淮安市建工局实行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制度,审查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审查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通过推行多项安全制度,改变了过去以减少工程安全投入降压工程“造价”的经营陋习,改善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施工现场文明标准。本着安全生产无小事的原则,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建工局、安监站、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四级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安全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以不良行为公示制度为抓手,建立完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监管联动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安全开工条件不符合要求、未经审查的、安全措施费用未到位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施工许可手续,质量安全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由稽查队查处,未结案的不得进行备案。从施工报建、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稽查、工程竣工备案等方面严格把关。 认真负责的监管队伍   在淮安市建工局每一位员工的心目中,质量安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监管的原则是不留隐患,监管的目标是建筑质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该市建工局在安全许可、建筑施工许可、文明标化工地评审、安全事故处理、执法检查等进行流程再造,实行政务公开,推行“优质服务窗口”的创建,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每个岗位规范得非常严明。每个员工有规有矩,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设有完备的日常巡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工程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处理制度。每次会议,建工局职工都认真分析情况,及时迅速地处理各种问题,把安全生产的每一个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该市建筑质量安全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