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稀缺 中国传统人居如何破局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马生泓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迫使住宅产品日益向高空间、高密度反向发展,然而“宽宅大屋”的中国传统人居一直令人难以忘怀。6月12日,在天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的“中式住宅与人居文化”论坛汇聚了包括冯骥才、张颐武、曾坚、华志忠、孙克放等众多建筑界与文化界精英,就土地稀缺情况下中国传统人居如何破局、新中式建筑等话题展开对话。
中式高层 中国人居破局新方向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不同城市的面貌千篇一律,地域建筑文化渐渐消亡,国内许多业内专家甚至国外专家,对此问题都不断提出了忠告和建议。如何在城市复兴的建设过程中,既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求,又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已经成为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和以天津格调地产为代表的专业开发商研究的热门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居住用地的日益稀缺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人居复兴的一块不易逾越的“绊脚石”。面对城市中心区住宅高层化的趋势,以广度见长的中国传统人居,究竟该如何破局? 天津泰达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华志忠认为,建筑不是简单的容身之所,更要能融入建设者的思想、体现文化与艺术的美感,将之打造成一个城市的标志。 华志忠表示,中式建筑在房屋建筑、庭院设计、园林规划、绿化搭配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式建筑的发展与创新,应将各要素综合全面的运用于产品开发。在格调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中式建筑的各项元素与现代居住需求通过开发商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存。 在论坛上,华志忠强调,在土地稀缺情况下,解决居住用地短缺和体现中国传统人居文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中式建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搭配中式园林的新中式高层住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活动主办方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大恒对此也有相似看法。王王大恒认为,格调地产多年来就创新发展中式建筑所作的研究与产品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指引。
国际城市 呼唤传统建筑回归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认为,将传统中式建筑的挑檐、斗拱等民族元素,融入到现当代的高层建筑中去,在城市形象打造和建筑品味体现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式传统人居如果要破局,就应该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创新设计理念,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居住精华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背弃民族特色,完全成为西方建筑的表面复制。尤其像天津、上海、青岛、大连这类在近代才得以迅猛发展的经济中心型城市,其城市中往往具有丰富的西方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的建筑表现反而缺乏。 与会嘉宾认为,全球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如何在融合异域文化的同时,将本土的、民族的内容展现其中,是任何一座城市打造自身独特形象所必须的要件。同时,千百年来中式建筑所形成的特有风格,也是最适合中国人生活习惯的,甚至可以说已经融合到国人的内心深处。 参加论坛的建筑专家表示,结合当前环境而言,中式高层住宅的出现恰恰体现出了国内中心型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对民族传统元素的呼唤与需求。这种产品的出现,可以让人深深体味到如格调地产等有责任的专业地产开发商对于传统文化、地域文脉、居住人文的关爱与尊重,以及专注为城市保留和传承一份永久的建筑记忆的可贵精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