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感动灾区的24名河南农民工
2009-05-05
本报特派记者 汪道楷 邓巍
就要离开灾区了,面对与自己一起日夜奋战的机械设备,农民工兄弟(右一为李玉强,
右二为李顺卿)显得恋恋不舍,离别前夕,他们与装车待运的救援设备合影留念。   自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记者每天在救灾前线,目睹了这样那样的救灾队伍,看到了饱受创伤的灾民,看到了新一代最可爱的子弟兵,看到了与死神搏斗的白衣天使,看到了各地志愿者、慈善机构忙碌的身影,但从铺天盖地的新闻画面里,你却很难看到这样一支队伍,一支24人组成的农民工救援队。在救灾现场,他们坚毅忙碌的身影不仅感动了灾区,更感动了河洛大地……
  5月25日,记者几经周折,在都江堰最偏远的泰安古镇见到了这群河洛汉子,找到了这支来自河南洛阳的农民工救援队。而此时,他们刚刚完成在什邡的救援任务到达泰安古镇。 李顺卿:我们河洛人,喜欢报恩   李顺卿,河南省偃师市顾县镇村南寨人,洛阳市强辉土石方有限公司董事长,59岁,属牛。他在家排行老二,由于家境贫寒,仅读了初中,其公司业务主要从事土石方挖掘和矿石开采。
  当记者见到李顺卿时,这个年近花甲的河洛汉子疲惫中透着坚毅,高大的身躯,目光闪烁,是那种中原男人特有的钢强。

  5月12日晚7时李顺卿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里看到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的消息,尤其是看到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出现在了地震灾区现场,他感觉到事态严重,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救人,我要去救灾,“我要去救灾!”这突然的声音震住了其他人,也震住了他自己。
“有没有愿意和我一道去四川的?去的发双倍工资,不去的工资不少。”他问从家乡跟随自己来到清镇的33名工人。“我们都去,不要钱。”李顺卿这才发现他们和自己一样不知啥时已泪流满面。
最终决定,9人留守,其余24人奔赴四川。李顺卿首先想到,灾区救援一定需要很多大型机械。除留下一台勘探机外,公司的两台挖掘机、一台装载机、三台翻斗车和一台推土机一并运往灾区。他进一步考虑到,要有配套设备才不会影响工程进度,为了能及时将设备运往四川,需要数台运载拖车。但因在贵州人生地不熟,信息不畅通,一时联系起来有困难,他心急如焚。
  温家宝总理说:“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条命!”
“在我们听起来这话就是命令,不容半点耽误,于是他下决心要用高价租设备,只要给租,再多钱也要。”李顺卿为当时的决定感到自豪。
  真情感动了贵州清镇的人们,市委宣传部领导急他所急,理解他激动的心情,立即组织当地新闻媒体声援:河南农民工自发急往灾区救灾,要求全市人民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帮助。消息一经发出,许多关情的电话打给了李顺卿,需要租用的大型板车没有花高价就租了下来,加油站专门为他开了绿灯,清镇市各方面的努力有了结果,13日凌晨2时25分,这支仅有24人的农民工救援队踏上了征程。

  李顺卿说自己是一个感恩的人,河洛人都知道感恩。多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施工,他始终记着家乡人在最困难时对他的帮助,是河洛文化滋养了他。他忘不了过去一家人贫病交加时是政府送来了救济金、救济粮;在他事业举步维艰时,是家乡父老多次帮他渡过难关。他一直记着父亲临终时留给他的话:“要做个正派的人,做个有良心的人”。
“河洛文化对我影响很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感恩、奉献)。” 李玉强:为了证明有些人对河南的误解   在李顺卿所带的24名洛阳汉子里,其中有他自己的儿子和三个侄子,还有两个外甥和一个侄女婿。
  李玉强是李顺卿哥哥的孩子,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到灾区的人。
  “李玉强,可以说是这次出力最大的人。在家还有他自己的企业要经营,但他人在灾区,心在灾区,对家里的事无暇过问。现场的整个安排、调度都是由他负责,灾区通信联系不上,几万人参加救援,场面相当混乱,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人到了哪里,他要保障每个人、每台机械发挥最大的能量,又必须要保证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
  “要做到机械不停工,常常是这个工地还没有做完,他又得先安排好下一个救援现场。他3次到指挥中心要求把队伍安排到最困难的地方,又3次到汶川重灾区察看道路。”“白天黑夜,几乎就谈不上休息,最多就是在运转的车里打个盹,机器那么噪,又不能停,想安心打个盹也难。”


  李玉强,34岁的河洛汉子,正值青春年华,却已显出了超越年龄的憔悴,头顶发根稀少,两眼布满血丝,进入灾区10多天就没睡过一次好觉,没有洗过一次澡。
  短暂的接触,使记者打定主意,一定要让他在离开四川前吃上一顿地道的川菜。记者以配合采访为名,将他们请上采访车,不由分说一路跑到了30公里外的郫县县城,极其简单的饭菜,却让这位坚强的中原汉子哽咽了:“我们冒着危险到四川灾区来,是做了思想准备的。越是困难,越要上。因为是河南人,这几年在外遭人瞧不起,我就是要用我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我们河南人也是好人多,不要误会了河南人。”
  “今天是到四川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谢谢对我们的理解,对河南人的理解,再苦再累也值!”
  祝福您,河洛汉子,我们的好兄弟! 张奇:临近婚期背着女朋友上了一线   废墟掩埋下,救灾离不开大型设备,工作时间最长最累的要数那些吊车、挖掘机司机,一批又一批的驾驶员累倒在了工作台上。
  张奇,是这支队伍里最出众的一名挖掘机操作手,别人都是两个人一台车,而他常常是一个人没白天没黑夜的连轴转。
  24岁的张奇,家乡在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原计划5月29日要在老家举行婚礼,邀请了双方亲友。但从地震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敢告诉家里自己到了四川灾区。


  李顺卿说:小伙子15岁就到了公司,人机灵勤快,驾驶公司最大的挖掘机,已有8、9年的驾驶经验;挖掘机是机械活,也是重体力活,一般人吃不了那苦,这次救灾,要救的人太多,到处都在要求支援,机器和人几天都没有休息,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
  “这次他为了国家舍了自己的小家,推迟结婚,我们是不会忘记的。重新定时间,给他举办更热闹的婚礼。”
  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小伙子只是腼腆的笑笑,又钻进了他的驾驶室。 都江堰灾民:我会永远记住他们是一群好人   14日凌晨2时25分,李顺卿带着10台车组成的队伍,载着24名河南汉子和400多万元的抢险设备从贵州清镇出发,车队到了贵州与四川交界的地方,天下着雨,路况又不熟,两个翻斗车出了事故,除留下2人修车,其他的人和车继续赶路;1000多公里,经过18个小时的艰辛行程,14日晚8时40分,他们进入了都江堰。了解到通往汶川的道路中断,李顺卿当即决定接受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在都江堰就地抢险。哪里有求救,他们就把车开到哪里。
  到了灾区后他们才发现所带的帐篷、被子、干粮、水等生活用品全都在留下的2辆翻斗车上,没有吃、没有住,衣服不能换,但没有人叫苦叫累。17日下午,经过4个多小时的搜救,他们从一栋坍塌的7层楼房的废墟中,成功救出了一名20多岁男子。


  5月15日夜12时,长达10多个小时的施救,罗小宁母亲的遗体及时从废墟里挖了出来,他忍着悲痛向他们鞠躬行礼。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他们真是一群好人,我会永远记住他们,感激他们。”
  救援工作不仅感动了灾民,也得到了现场指挥部的肯定,都江堰市长代表政府给予高度评价;道路指挥中心的唐总指挥也深表感谢。 河南:家乡没有忘记他们   李顺卿一家3口,儿子李向阳今年20岁,这次主动要求随队救灾,他非常支持父亲的决定,他说:“爸爸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能吃的苦,我也照样能吃!”
  贵州清镇的工作正进入关键时刻,主要人员都离开了,没法进行正常运转,每天损失上万元。
  到了灾区后,由于两天两夜没进一口食,喝上一口水,睡上一分钟觉,加上路上的劳累,李顺卿终于倒在了救灾现场。李玉强到灾民的帐篷里要了一碗饭,吃下这碗救命的饭,李顺卿才又挺了过来。
从下决心赴灾区那一刻起,他们就顾不上与家里联系,到了灾区就更不用联系了,“一是灾区打不通电话,二是觉着咱一个中国人到灾区尽点力,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家里肯定都支持,没必要告诉他们。”
  河南农民工救援队的事迹传遍了河洛大地,激励着黄河两岸的华夏儿女。
  22日夜,在24名洛阳汉子的老家,中共偃师市委、偃师市人民政府为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全体乡亲发来了慰问信。


  23日,贵州省清镇市委宣传部长蒲蓉,也发信慰问:感谢洛阳农民工抢险队为清镇市人民树立了榜样。 记者:他们的行为会感动每一个中国人   李顺卿就要带着他的乡亲们离开灾区,回到洛阳。他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死与共,与灾区人民产生了一种说不明白的感受:“我们在灾区虽然看不到报纸、电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在做啥,但看到路上排不完的救灾车队和志愿者自发的救灾车辆,确实让我感觉到了中国的伟大和自强!”
“面对天大的自然灾害,我所能做的最大帮助就是无私的援助!”
  记住他们,心在一起的中国人。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