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重建启动 100万套过渡房 抚慰灾民震荡的心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屈桂林 汪道楷 王永康 雷彩虹
5月22日,由北京市建委、北京建工集团援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首批 6000套过渡安置房在地震受灾区绵阳安县开工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副部长黄卫(左二)、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翼岩、四川省建设厅副厅长 谭新亚等领导到现场指导施工。汪道楷 薛学轩/摄
截至5月22日19时,汶川地震严重损坏房屋593.25万间、倒塌房屋546.19万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解决灾民居住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5月18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组织各地建设力量向四川地震灾区援建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就在同一时间,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中心小学废墟旁建成。5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决定,两天内首批6000套安置房起运灾区,6月30日前达到25万套。 事实上,在国家出台援建过渡安置房政策之前,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了援建行动。
5月25日,山西省太原市援川建房突击队在现场研究规划图。目前,太原市 援川建房突击队在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援建的万人救灾安置点已经完成选址、 勘察等准备工作,这个安置点计划容纳17000人。 新华社记者 徐宜军/摄
抗震小学和临时医疗点先行建成投入使用
5月13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北京诚栋房屋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诚栋)负责人主动找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为灾区捐建一所过渡性学校。5月16日下午,北京诚栋总经理佟继海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等一行人到达成都,当晚8点多,他们来到绵竹市遵道镇中心小学现场,看到教学楼一半已经坍塌。第二天,在与中心小学陈校长沟通之后,立即决定就在此建造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校址确定在学校操场上。可是正当他们赶回成都紧急组织建筑材料之时,绵竹相关部门通知他们待命,因为余震还在继续,去绵竹的路可能中断。5月18日早上8时,绵竹市相关部门再次通知他们可以前往,佟继海终于松了一口气。 经过6个小时的施工,5月18日晚6时多,由12间教室和1间办公室组成的学校落成,房间全为彩钢板活动板房,价值35万元。5月21日,学校正式开学复课。佟继海对记者描述道:“现场全是学生和家长,还有些其他地方的孩子也想来这里上学。开课前,先升国旗。没有伴奏,在场的所有人一起唱国歌,3名小学生带着红领巾缓缓将红旗升起,又缓缓降下半旗,全场肃穆,很多人默默地流下了眼泪。”12间教室让600多名学生重新回到了课堂,当佟继海离开时,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入他的耳朵。这所学校现被命名为诚栋抗震希望小学。 佟继海说:“它是我们诚栋680名员工为灾区献上的一份爱心。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建筑企业,我们希望能为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为灾区尽一份力。” 5月22日,仍在灾区的佟继海告诉记者,目前北京诚栋的首要任务是尽全力为灾区生产更多的彩钢板。他说:“我们已经接到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彩钢板活动板房生产订单,但我们的产能是每月10万平方米,我们将全力以赴生产灾区重建的订单,并且每平方米的价格比平时便宜50元,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5月14日,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成都分公司在都江堰幸福镇无偿抢建了56间活动房,作为医疗队的临时救治点。5月19日,该分公司又为四川德阳东方电器公司受灾职工无偿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活动房。此外,中建三局还决定捐款100万元专门用于重建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并负责重建施工。 5月19日上午,由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成都项目部建设者负责抢修加固的四川成都万年场实验学校正式竣工,该校1400多名学生开始陆续复课。据项目经理魏育涛介绍,5月15日清晨,他们在接到上级抗灾抢险任务后,立即组成抢险队,调运抢险物资,第一时间进驻现场,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学校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在教学楼外墙加入强压钢筋、固定圈梁、修补裂缝等措施进行抢险加固。学校教学楼共5层,面积2万多平方米,整个抢险过程耗时4天,耗砖1万块,水泥6吨,砂子10吨,耗资5万余元。 除了学校和医疗点,当地建设者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5月22日,正在都江堰市活动板房施工现场的成都建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那里的修建工作已经开始3天了,共打算修建20万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已竣工约4万平方米,这些活动板房都建在天府大道和幸福路,计划工期10天。而房屋的配套设施如公用厨房、浴室、厕所等,基础设施如供电、给排水等也均由成都建工集团系统完成。
记者在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城看到,抗震救灾部队和当地建设部门动用挖掘机和 工程运输车辆,清理震后废墟、拆除危楼,环卫部门动用洒水车清洗路面, 疏理震后市容。 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将于3个月内建成
5月18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3个月内组织各地的建设力量向四川地震灾区援建100万套过渡性安置房。规定过渡房类型为彩钢夹心板轻体装配房、轻钢龙骨配无机类板材装配房两种,可单层双拼、联排组合。每套过渡房面积约20平方米,并配置照明、电源插座、液化气灶,全部工作3个月完成。援建过渡房的数量只能多不能少,质量只能好不能差,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迟。 鉴于住房问题的紧迫性,5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决定,两天内首批6000套安置房起运灾区,3个月内达到100万套。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决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建设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的通知》等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安置房分3期完成:第一期25万套,6月25日前完成(阿坝2万套,绵阳7万套,广元2万套,德阳7万套,成都6万套,雅安1万套);第二期37万套,7月20日前完成;第三期38万套,8月10日前完成。 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共同援建过渡安置房,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各负责建设8万套,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各负责建设6万套,重庆、安徽、福建、湖南、江西、山西、辽宁各负责建设4万套,陕西、云南各负责建设1万套,共计100万套,可解决约400万人临时住房问题。 《通知》在18日提出的建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平均每50套住房配建1个集中供水点、1个公共卫生间、1个垃圾收集点,平均每1000套配建1所小学、1个诊疗所、1个粮食与商品零售点,平均每2000套配建1所中学。安置房的生产、运输和安装由援建省市负责,各地要配合做好规划和安装期间的有关配合工作。
首批6000套过渡安置房已开工
5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市建委、北京建工集团援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首批6000套过渡安置房在地震受灾区绵阳安县开工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翼岩、四川省建设厅副厅长谭新亚等领导到现场指导施工。 此次在四川地震灾区开工建设的首批6000套过渡安置房,是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总体部署,由北京市为灾区援建的8万套过渡安置房的一部分,6月25日前要完成2万套建设任务。接受任务后,北京市建委启动应急机制,做好前期准备,成立了综合协调调度组、生产计划组、运输调度组、一线建设安装协调组、人力资源保障组等,制定了过渡安置房建设方案。同时,分别召集建设施工企业和材料生产供应企业,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房屋建设所需设备和配件生产,于5月20日与铁路运输部门联系,先期发运了6000套安置房的材料直达绵阳。21日,由北京市建委、北京建工集团、市政集团路桥公司组成的援助灾区建设先遣工作组在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翼岩的带领下先期飞赴灾区,与四川省建设厅共同做好房屋建设选址、规划、施工计划和施工场地的组织安排等工作。 四川省建设厅绵阳工作组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协助、指导绵阳市建设系统迅速做好规划选址、定点和相关协调配合工作,确保了首批过渡安置房的按时开工建设。 另据国务院新闻办消息,针对灾区的实际情况和永久性房屋建设所需时间,国务院已将临时安置过渡房的数量增加到150万套。
经过施工单位昼夜赶工,都江堰市首批受灾群众安置房日前完工并投入使用。 先期完工的安置房有500多套,可以解决3000多群众的住宿问题。 新华社/图
全国紧急调运与当地规划同步进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之后,各相关省市迅速行动起来。5月2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部署,要求广东省从事帐篷和活动板房生产的企业以及有条件改产的企业把支援灾区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尽最大努力加大生产力度,由政府负责采购提供给灾区,力争在2~3天内将筹集的第一批帐篷和活动板房运往灾区。5月21日早晨,广东支援四川灾区的首批活动板房共11000平方米通过公路直运的方式正式发往汶川。 5月20日上午,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毛传强乘飞机赴四川灾区,具体组织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5月21日下午6时许,由中建三局提供的价值140多万元的轻钢结构原材料正式发往雅安。5月22日中午12点半,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320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已经运抵雅安市,正在赶往汉源县的途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过渡安置房的建设由提供对口援助的省市负责,但房屋的布点、选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由四川省确定。因此,在各省市紧急向四川调运活动房材料的同时,四川受灾6个州县也正在进行规划选址。 5月21日,四川省建设厅规划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日开始,各省市建设系统负责援助的人员已先后抵达灾区,但各灾区内的统计工作还没做完,要等确切的受灾人数、需建的房屋数量等数据统计完成,并与各方面专家商量、协调、确定规划方案后才能开始重建工作。 5月22日下午,记者再次从四川省建设厅规划处获悉,北川县城新址已初步选定在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而其他地方的规划还没确定,有些不太集中的乡镇还可能会合并,总之会采取多种规划手段进行重建规划。 5月22日下午,湖北省厅副厅长毛传强告诉记者,由湖北省对口援助的雅安汉源县的重建规划仍在协调,目前有两个难题,一是汉源县交通运输比较困难,雅安只有一个火车站,离汉源县城有20多公里;二是受灾情况的统计与核实。目前有个基本设想是整体搬迁,建立新县城,要等重建规划被批准之后,才能确定过渡安置房的建设规划。同时,因为由援助省直接负责过渡性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湖北省建设厅正要求省相关部门尽快拿出规划。 5月23日,江西省委、省政府成立江西省支援灾区、共建家园领导小组。11个设区市也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对支援灾区、共建家园各项工作的组织。将在4个月内建设4万套过渡安置房,支援灾区、共建家园。4万套过渡安置房,总共分3期建设,第一期于7月10日前完成1万套,第二期于8月10日前完成1.4万套,第3期于9月10日前完成1.6万套。据初步概算,过渡安置房每套造价1万元,全省共需筹集建设资金4亿元以上。 为确保援建任务顺利完成,江西省将采取由11个设区市与灾区结对支援的方式,分片包干、按时按责建设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由于资金量大、时间紧迫,江西省财政将先行垫付建设资金,随后以社会各界捐赠资金抵扣,不足部分由省财政兜底。同时,继续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奉献爱心,支援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为灾区人民分忧,为共建家园出力。 5月25日,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省建投公司等5支首批援建过渡安置房队伍陆续抵达四川广元。在遭遇强烈余震的情况下,援建队仍坚持积极到广元市区和青川等地进行地貌查勘。据了解,经全面部署和准备,过渡安置房建造工作于27日开始全面开工。 在广元、青川等地建过渡安置房,材料运输是个大问题,原材料都必须从外地采购,然后运送到灾区,尤其是广元到青川的近百公里山路,崎岖险峻,且随时有塌方的可能。另外,几千名建筑工人来到灾区,生活也是个难题。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灾区余震频繁,5月25日下午,青川就发生了里氏6.4级的强烈余震。这些都给过渡安置房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据了解,浙江建筑企业将在当地援建过渡安置房1万余套,在乔庄镇地块上建设的4000套过渡安置房将于6月25日前建好,其余7000多套将建在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 灾区目前急需的10台移动公厕、3辆垃圾转运车、1辆洒水车和1辆吸粪车被紧急运往四川灾区。同时,由12名供水专家组成的浙江省建设系统第一支市政设施抢修突击队,携带2辆供水设施抢修车、17台环卫车辆一同赶赴灾区,支援灾区供水设施和管网抢修、抢建。
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发布
为指导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等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目前,《导则》(试行)已经下发各省、自治区等有关单位执行。 《导则》(试行)主要由总则、建设规划、房屋建筑3部分内容组成,主要适用于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的规划和单层钢结构装配式房屋的建设。过渡安置房的规划建设,除遵守《导则》(试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建设规划部分从规划选址、布局原则、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等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导则》(试行)从建筑设计要点、建筑技术要点、结构技术要点和设备技术要点四个方面作出了相应规定,提出了房屋建筑建造的相关要求。例如安置住房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15~22平方米;开间3.3~3.7米,进深5.0~5.8米;室内最低点净高2.4米;自然采光面积≥3平方米,自然通风面积≥1平方米;宜南向开门,门上宜设雨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专家对灾后重建建言献策
5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主持召开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会议,专题研究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在京的部科技委委员周干峙、邹德慈、周锡元、王瑞珠、王静霞、吴学敏、方鸿琪等院士、国务院参事、勘察设计大师以及建筑、规划、建材等领域的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灾后重建规划组人员以及部城乡规划司、城市建设司、科技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对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提出了10点要求: 一是灾后重建工作更需要科学、理性和精细地组织,特别是要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二是城乡规划人员应该尽快地介入,主动组织地震、建筑、生态、给排水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综合性研究。及时抢救受灾城镇的规划图纸和城建档案。通过对规划图纸和城建档案的分析来发现城市存在的隐患,并尽快用于指导救灾工作。 三是要尽快编制临时居住区的规划。100万套过渡安置房构成的居民点要十分注重防震、防火、防疫,注意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和基本生活设施配套。临时居民点选址应就近安置,以有利于灾后重建。 四是要依据地震专家提出的意见,尽快地重新研究川西地区的城镇分布体系规划,确定哪些城镇需要移址新建,哪些城镇是部分迁建,哪些是就地重建,以避免国家灾后重建投资的浪费。 五是要尽快编制地级城市的重建规划。如果决定城市就地重建,规划就有了,重建家园的时间就抢回来了,所以要规划先行。 六是抽调人员设立联络中心组,使得国内外的信息上通下达,把灾后重建工作的各方需求衔接起来,积极地、开放性地利用国外的抗震救灾技术、设备和智力资源。 七是农村和城市的灾后重建应该有所区别,特别是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建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等灾害后幸存下来的,灾后重建要保留其历史风貌,这样有利于群众参与重建和灾后增加经济收益等。 八是对报废的建筑以及建筑废墟应该尽快寻找利用途径。一方面为灾后重建找到建筑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腾出场地来建设过渡安置房,还可以消除次生灾害。 九是要尽快完善各类抗震节能的标准。要从实际出发,提高中小学抗震设防能力。 十是对过渡安置房的使用寿命和期限要考虑5~10年。现在考虑的过渡安置房使用最长期限可能是5年,最短的也要两年,所以要按照5年以上的质量和配套要求进行规划和修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