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顿 旺
汶川地震救人任务还在艰难进行,但是,如何重建损毁殆尽的家园成为我们新的任务。这盘棋,得通盘考虑。 地震改变了山貌、水势,造成若干堰塞湖,大的有1亿立方米的水量。而山体仍可能随时滑坡,形成泥石流。怎么办?疏通堰塞湖还是重新考察现在的地貌,对水路进行新规划?我倾向于后者。这就叫顺其自然,得利之大者。强行恢复到地震前的状态明显是行不通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还可能使工程队陷入重重危险,最后所能得到的利益可能极小。这是头一条:科学规划,合理评估震后形势,将困难和危局转化为机会和新生。 第二条,必须痛定思痛,反省总结。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应该有一个详细的、可执行规定。比如说城市中如何科学安排广场、公园等适宜躲避地震灾害的地点?并在城市建设之初就避免建筑密度过高,建筑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在地震带附近,居民住房、办公楼等建筑的防震级别必须在里氏8.0以上。尤其是学校,更要严把质量关,不能让豆腐渣工程谋杀中国的下一代。同时,对地震灾害中暴露出来的管理、救助、安抚等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总结出来,以后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第三条:群策群力,立足长远。这次地震烈度高,破坏大,重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这一点来讲,继续依靠军队重建是不行的,还要拿出一个更合理的机制,鼓励各行各业参与到灾区重建中来,把公益和商业结合起来,让那些投资灾区,上马重建工程的人和企业,获得合理的回报。同时,商业机制的形成还有利于灾区正常生活的恢复。仅靠公益捐款,那是杯水车薪;全靠国家财政补贴,又怕难以为继,而且财政支持款使用的合理性不容易得到保证。所谓“仔花爷钱心不疼”,重建款如何花到实处,花到刀刃上,而不发生亏空挪用、贪污腐败,就要有人监督和管理。让商业资本投入、投资人亲自参与、自己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有效监督管理。我看,交通、桥梁、水利、医院、电力等等重建工作,都可以给一个回报期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政府只起发起、监督、奖惩的作用就好了。 第四条:未雨绸缪,立范立则。汶川的经验教训应该引起全国的警惕,各地都应该以此为戒,纠错立则,防患于未然。春节期间的雪灾如是,现在的地震更如是。储备的粮食、应灾的机制和资源,都有专人专责。从这次灾难中我们也发现,国家的电力、交通、电信等公共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有限,他们的反应和抢修能力喜忧参半,如何提高这些系统的抗压能力,不仅关系到现在和长远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可不慎。 多难兴邦,多难如何兴邦?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能否从灾难中学会坚强、成长、智慧和团结的力量。 天佑中华,早日还四川一个天府之地,繁华之乡!祝福灾区幸存的百姓平安、健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