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交通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春运成都首次试行售票电子支付 继续实行实名制
2011-01-04

  春运成都首次试行售票电子支付

  今年春节比去年提前11天,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重叠导致客流将高度集中

  昨日记者获悉,2011年铁路春运从1月19日开始至2月27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亿人,比去年增长12.5%,出行高峰将集中在1月25日至2月1日前后。目前成都铁路部门的春运具体方案预计将于本月中旬公布,预计今年春运成都将继续试行实名制购票上车。

  客流:今年春运客流将高度集中

  据铁路部门预计,由于2011年春节时间较2010年提前了11天,节前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将出现重叠,2011年春运铁路客流将呈现节前客流高度集中、节后客流持续高位运行的特点,预计出行高峰将集中在1月25日至2月1日前后。节前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节后成都、重庆、武汉、南昌、合肥、阜阳、湖南地区客流压力将更大。

  今年铁路春运能力与往年相比大幅增加,日均开车列数和总运能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531列和620万人,同比增加了586列和63万人。铁路部门安排直通临客达336对,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梯次运力方案,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

  便民:成都将首次试行电子售票

  为了方便今年春运出行,铁路部门将努力实行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各单位将通过增开售票窗口、扩大电话订票范围、试行售票电子支付等方式,方便旅客购票;同时,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开办学生往返票业务,在全国26个省市75个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车站节前提前办理民工返程票,保证学生、农民工等重点旅客购票。今年,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将增加查询项目,并受理旅客货主的投诉、咨询和建议。

  记者注意到,铁路的春运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试行售票电子支付方式,这在春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此前铁路部门透露,为了方便旅客购票,实现铁路购票方式的多样化,铁道部将开通网络订票方式,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技术方案基本确定,铁路部门正在和5家银行就付款方式等系列问题进行协商,最快有望于2011年实现网络订票。同时,还有一种类似于公交卡的铁路预付卡也正式启动,只要在刷卡机上一晃就可刷卡成功。

  到底方案中的“售票电子支付方式”是指网络订票还是刷卡购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电子购票方式试行后,旅客将增加一种全新的购票方式,春运买票肯定更加方便。

  实名制:成都将继续实名制购票

  关于实名制的问题,铁路部门的春运方案中并没有提及,不过,此前铁道部相关人士曾透露,今年春运,部分地区仍将实行实名制售票,实名制售票范围还将与2010年相同,暂不扩大地区。2010年春运期间,铁道部在广铁集团、成都铁路局的37个车站首次试行了火车票实名制售票。这也就是说,今年春运成都将继续试行实名制。

  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今年春运成都东客站投入使用,火车北站、火车南站、东客站将同时实行实名制,对此,成都铁路部门表示,他们还没有收到铁道部的正式文件,具体如何试行实名制要以文件为准。

  去年春运,成都开通了96006电话订票,这一全新的售票方式受到旅客的欢迎,减少了排队购票的时间,极大缓解了购票等待问题,今年春运将继续实行。目前,旅客在成都可以通过火车站售票窗口、市内各火车票代售点、96006订票电话三种途径买到火车票。

     相关链接
    ·韩媒称中国首次用朝鲜罗先港实现“北煤南运
    ·春运成都首次试行售票电子支付 继续实行实
    ·北京至成都重庆动车票开卖 千元软卧票少人
    ·多城市因拥堵开建地铁 专家称"大多捆绑房
    ·中国将建经老挝泰国新加坡高铁线 年投资700
    ·北京地铁3年内对接河北 5年内提前开建10条
    ·甘肃新疆交界段受天气影响拥堵车辆超过2000
    ·英经历300年来最严酷寒冬 小冰河期或持续(
    ·高铁时代不要驱逐“穷人经济学”
    ·个人汽车梦与社会问题矛盾日益凸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