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30万台不是梦,大中拖产业风鹏正举
2009-05-05
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之下,我国大中拖产业风鹏正举,将在2007年冲刺新的高度,预计产销量极可能超过25万台,并将在“十一五”期间逼近年产销30万台的关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面对机遇与挑战,谁能因势利导、主动出击、内外兼修,谁就将傲视群雄、引领潮流、成为最大赢家。
  阶段性特征:“十一五”将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由于高性能、大功率、复式作业农机产品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农业装备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大中拖产销突破了20万台大关,社会保有量预计超过160万台,同比增长14%;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2800亿元;农机化对大中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大中拖在农机化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十一五”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五年,也必将是农业装备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在众多利好因素的作用下,预计2007年我国农机市场将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购机补贴政策保证市场。2007年,随着农机补贴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补贴机具种类的增加,将为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市场。大中拖作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和关键要素,将在国家推广保护性耕作、精细作业、复式作业等耕作技术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奠定市场。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已达3500万个,农机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涌现,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机械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四是调整产业布局驱动市场。农机产品特别是拖拉机产品不断呈现出功率上升的趋势,中国一拖的东方红188马力功率段拖拉机代表着国内拖拉机行业的最高水平。一些国企改制为民营后,从小拖制造直接迈进大中拖制造企业之列,成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大拖龙头企业中国一拖在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后,经济总量在2006年一举跨过百亿大关,大中拖保持行业第一的产业位势,为实现行业“十一五”的开门红和推进我国农机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福田雷沃重工、江苏悦达、宁波奔野等在市场竞争中也有上佳表现,使得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业内专家认为,农机行业产业集聚、寡头垄断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铁律。在市场形势看好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国家政策、行业趋势、市场动态、用户需求的协调统一,利好也避免不了失势。
  大中拖竞争格局:“五巨头”将继续领跑
  据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拖拉机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81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销售总产值达到383亿元,同比增加22%;出口交货值2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大中拖销售20.2万余台,同比增长34%。大中拖自2004年以来,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用户需求结构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2006年,在大中拖首次突破20万台这一历史性关口的同时,主要经营指标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江苏悦达、宁波奔野、迪尔天拖等五家企业占据总销量的80%。其中一拖的大中拖销售达4.55万台,继续保持着龙头地位,特别是100马力以上功率段的制造能力,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福田雷沃重工的大中拖销售也超过了3.8万台,成为我国农机企业发展的新兴企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实力。迪尔天拖实现销售1.5万台以上,由于具有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支撑,将是最具成长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江苏悦达实现销售2.1万台,成绩斐然。在利润总额方面,主要大中拖企业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迪尔天拖利润较好,竞争实力越来越强。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