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金一南:美滥用武力拖累经济 深陷伊阿战争泥潭
2011-01-21

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教授。
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教授。

 

  在海湾战争爆发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美国一些军事专家开始反思:在经历了当初的辉煌以后,实力雄厚的美军为何现在却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美国能否摆脱失败-胜利-再失败的战争怪圈?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

  多种因素使美赢得海湾战争胜利

  1991年1月17号,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42天后,伊拉克被迫从科威特撤军。

  金一南:1991年海湾战争发生,当时有重大的国际事实,苏联还没有解体。苏联在1991年底12月解体,刚刚从冷战过来的美国,习惯在冷战的时候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对手,习惯于这种均衡的状态,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运用武力,表现非常谨慎,那么这种谨慎使美国在海湾地区取得了成功。按照当时的参联会主席克林.鲍威尔讲的话,美国是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获得了理想的联盟,而且这个作战地域拥有理想的地形,美国拥有理想的设施,打了一场理想的战争。他用了五个理想,美国打得太顺手了。而且对手太理想了,联盟太理想了,大多数国家都出兵,包括埃及、叙利亚都出兵帮助美国人打萨达姆。一览无余的沙漠地区,最适合于美国的高科技武器发挥作用。一系列东西促成了美国在海湾战争所谓的大胜。

  滥用武力 让美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困境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美军在海湾战争当中取得胜利,这与严格执行了时任参联会主席鲍威尔的军事学说密不可分。越南战争的失败给鲍威尔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制定了美国出兵海外的三大前提条件:第一、政治和军事目标清晰,第二、美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岌岌可危,第三、得到国内外的广泛支持。

  金一南:海湾战争结束以后苏联解体,世界上的两极世界分崩离析,成单极世界了。那么从单极世界以来,美国失去制约,就像以前有句老话叫失去制约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那么国际政治也是这样,美国在冷战时期的霸权是有制约的,就是苏联这个因素。一旦苏联这个制约因素失去,到了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美国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全是在一个单极世界的环境之内,认为可以为所欲为,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时美国的灾难来临了。就像今天陷入了伊拉克泥潭、阿富汗泥潭,过分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力,运用霸权的力量,导致今天全面地捉襟见肘。

  美难逃失败—胜利—再失败恶性循环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几乎每一届的美国总统都有自己的战争,如今战争已经成了美国的常态。

  金一南:在美国国内有些清醒的分析评论家以前就反复提出警告,美国始终在走马鞍形。一战、二战获得辉煌的胜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吃了大亏。我记得1997年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的时候,我当时看了很多美军的资料,美国人不断地在告诫自己要警惕,美国历史上走的马鞍形,获得大胜之后必须有大败,然后大败之后谨慎了,又获得胜利。海湾战争胜利之后,美国很多清醒者在反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结果从“9.11”以后,美国继续地滥用权力。当然在“9.11”之前,在科索沃战争中得手,给了美国人很大的鼓舞。像“9.11”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再一次深陷泥潭。又落入了美国清醒的学者和研究者反复警告的所谓马鞍形。这些战争中的耗费极其巨大,对美国的国力损伤是非常大的。

 

     相关链接
    ·美军濒海战斗舰即将批量建造 坚持走轻火力
    ·金一南:美滥用武力拖累经济 深陷伊阿战争
    ·日媒:中方曾称钓鱼岛无军事意义 琉球更重
    ·驻澳部队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1周年
    ·盘点2010年度亚太地区六大热点军演
    ·美国与日韩频繁举行军演防止盟友倒向中国
    ·美媒:解放军加强两栖战力意在威慑
    ·解放军新法练打航母舰队 航母杀手引外界关
    ·西藏高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型战车高原机
    ·美国空军试验C-130机载反地面目标激光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