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名州”之美誉的绥德是陕北农业大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该县悄然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革命,加快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绥德县实现谷子亩产居全国第一,山旱地千亩马铃薯亩产创榆林纪录,芝麻蜜小瓜创榆林上市时间最早、亩收入最高两项纪录……
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绥德县编制出台了《绥德县2009—2013年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将全县规划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即:以无定河流域两岸川水地区打造一条以温室大棚蔬菜产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在四十里铺镇、中角乡利用210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园;以河底、枣林坪等黄河沿线乡镇为主要区域,建设红枣产业区,以吉镇、薛家河等乡镇为主要区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基本粮食区,在四十铺和石家湾等乡镇退耕还林(草)区域,建设特色养殖业区。形成“沿黄红枣,川道棚菜,山区杂、果、薯、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举全县之力,着力发展“果、薯、菜、畜”四大主导产业。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计划到2013年,全县高效设施农业达到5万亩,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40%,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农业总产值达到19.19亿元,是2008年的3倍。
绥德县成立了现代特色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套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将各乡镇、各部门和科技特派员、驻村包建干部的工作成效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年度工作实绩和主要负责人、包村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直接挂钩。从农口部门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100名技术干部脱产驻村,积极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合组织+农户”等模式,促进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科学种养水平。
实施这个5年规划,计划总投资3.2亿元。县上一方面向上争资争项目,另一方面采取招商引资、信贷、吸纳社会资金等多渠道融资。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去年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并确定今后每年财政增收部分向“三农”倾斜,占总投资的16%。
在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奋斗下,现代特色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去年现代特色农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一半。
在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中,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去年建起山地红枣滴灌示范园700亩,改造旧枣园近5000亩,新栽2000亩,引进冬枣等近10个优良品种,目前全县红枣面积达15万亩。另一方面延长枣产业链,大力扶持发展红枣加工厂。去年9月,投资1800万元的绥德树才枣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万吨系列枣产品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是陕北最具规模、设备最先进的红枣加工企业。全县红枣加工点达427家,枣产品漂洋过海,销售到东南亚市场。
无定河沿岸温室大棚蔬菜产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不断发展壮大。在推进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原有1460座大棚的产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大设施棚改扩建力度。去年已改造180棚,新建成121棚,291棚正在建设中。设施农业建设最好的赵家砭村,近两年投资247万元建成40个新技术电动控制温室大棚,32个棚种植蔬菜、8个棚进行养殖,每棚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比未上大棚前每亩收入增长40倍。
为了推进种植业上规模,上档次,去年绥德县实施了“三个万亩工程(1万亩优质洋芋生产基地,1万亩优质地膜花生基地,1万亩西小瓜套种基地)”和“三个千亩工程(千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千亩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千亩旱坝地玉米高产示范样板田)”,引进优质种薯紫花白560吨和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推广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10万亩。去年,绥德种植业捷报频传,谷子亩产居全国第一,山旱地千亩马铃薯亩产创榆林市纪录,芝麻蜜小瓜创榆林市上市时间最早、亩产收入最高两项纪录……同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明显提高。三十里铺精品杂粮公司今年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比去年增长400万元,年产1200吨绿色杂粮生产线建设项目进驻绥德物流园区开工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